•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用研究破解子痫前期发病之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09 16:44:54   浏览次数:1  发布人:616a****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童超教授团队在心血管领域期刊《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揭示胎盘外泌体携带的中性内肽酶(NEP)通过破坏血管舒张信号通路引发子痫前期高血压的核心机制。该论文被选为杂志当期首篇重点文章并获封面推荐。该研究为防治子痫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与临床干预方向。胎盘外泌体成疾病“分子信使”子痫前期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以新发高血压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童超教授团队在心血管领域期刊《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揭示胎盘外泌体携带的中性内肽酶(NEP)通过破坏血管舒张信号通路引发子痫前期高血压的核心机制。该论文被选为杂志当期首篇重点文章并获封面推荐。该研究为防治子痫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与临床干预方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胎盘外泌体成疾病“分子信使”

    子痫前期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以新发高血压、蛋白尿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每年导致全球约7万名孕产妇死亡。传统观念认为,胎盘缺血释放的“致病因子”是触发子痫前期症状的关键,但该因子的具体成分及作用机制长期成谜。

    童超教授团队的研究首次精准定位了这一“元凶”——胎盘外泌体(PL-EVs)及其携带的过量中性内肽酶,并阐明了从胎盘异常到母体血管病变的完整致病链条。

    外泌体是由细胞内多泡核内体与质膜融合后,或直接通过细胞膜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膜性小囊泡,在细胞的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研究人员从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分离出胎盘外泌体,将其注射到孕鼠体内,精准模拟出了人类子痫前期的核心特征:孕鼠从妊娠第11.5天起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尿蛋白增加、肾脏损伤,胎鼠生长受限且活胎数减少。值得注意的是,相同剂量的胎盘外泌体在非孕鼠中未诱发任何异常,提示胎盘微环境对疾病发生的特异性作用。

    通过示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胎盘外泌体主要定位于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并首次捕捉到母体子宫动脉内皮细胞吞噬外泌体的动态过程。当用肝素阻断外泌体内化后,孕鼠子痫前期样症状显著缓解,证实外泌体的血管内皮靶向性是致病关键。

    深入研究“揭秘”致病分子机制

    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胎盘外泌体中的中性内肽酶含量较正常外泌体显著升高,其来源为胎盘中高表达中性内肽酶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在胎盘特异性过表达中性内肽酶的小鼠模型中,妊娠晚期出现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升高、血压升高等典型病理改变,其胎盘和血液外泌体均呈现中性内肽酶过载,证明滋养层细胞主动“装载”中性内肽酶入外泌体并释放入母体循环。

    研究人员发现,中性内肽酶对血管活性肽C型利钠肽(CNP)的降解能力远超其他肽类。当内皮细胞中性内肽酶水平上调时,局部C型利钠肽含量下降,进而阻断C型利钠肽与平滑肌细胞受体NPR-B的信号传导,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这一发现首次在分子层面证实,胎盘外泌体中的过量中性内肽酶通过破坏CNP—NPR-B信号轴,最终引发高血压。

    开启子痫前期精准防治新路径

    《循环研究》杂志同期配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Yali Yin教授的专家述评,称该研究“首次完整揭示胎盘外泌体—内皮NEP—CNP信号致病链条”,不仅为认识子痫前期血管功能障碍提供了全新分子视角,还指明了三大临床干预方向——靶向NEP活性、阻断外泌体内化、补充CNP类似物。此外,母血胎盘外泌体NEP水平有望成为预警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专家在述评中强调,该研究标志着从“现象描述”向“机制解析”的关键跨越,为开发针对病因的精准防治策略带来曙光。

    童超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子痫前期致病机制的理论空白,还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的紧密结合,为这一妊娠危重症的临床干预提供了科学路径。目前,童超教授团队正基于研究发现开展相关药物靶点筛选与临床转化研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臧娜 袁晓

    编辑:王建影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616a****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ikai.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