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段从正义走向正义的故事
——记抗战老兵何义群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何义群与丈夫胡彪合影。资料图片
8月14日上午,在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一栋老旧居民楼里,我们走进了百岁抗战老兵何义群的家。
屋里陈设简单,一张磨损严重的饭桌、一把用了40多年的躺椅和几件基础家电,是这个家的“大件”。何义群因病静静地躺在床上,女儿胡宗玲为她轻轻地整理被子。卧室显眼处,挂着何义群和丈夫胡彪年轻时身着军装的合照。
当女儿胡宗玲告诉何义群,再过半个多月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现在有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的记者和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干警来看望她时,何义群嘴唇翕动,眼眸里满是喜悦。
“只要是正义的路,她都想走。”为了不打扰何义群休息,胡宗玲带我们到客厅翻看相册,而这里,藏着一段从正义走向正义的故事……
1926年,何义群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后改为无为市)的一个地主家庭。后母亲改嫁,继父因抽大烟,祖上留下的家产很快就被变卖得所剩无几,在她孩童时代,家庭已逐渐没落。然而,“家穷志不短”却成为了她的信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10月,南方八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随后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成了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奋战于皖江地区的无为游击队纵队等部队,组成了新四军第七师。
“姑娘,你不怕死吗?”
“怕,但更怕做亡国奴。”
1942年2月,时年16岁的何义群看到劳苦百姓处境艰难,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加入新四军第七师。从此,何义群穿上军装、戴上军帽,成为了一名抗日军人。
“当时不仅要宣传抗日,还要组织百姓演练在敌人入侵时如何撤退和隐蔽,组织群众积极支援部队。”何义群参军后,被安排参与农会、青救会、妇抗会、交通站管理等工作。硝烟弥漫中,这个留着短发的姑娘成了连接部队与百姓的纽带。
“那次最险。”多年后何义群向胡宗玲回忆:1943年秋,日军再次扫荡。何义群帮助大部分村民撤离后,发现自己被包围。在一位留守老人的帮助下,她躲进了草垛。日军脚步声近在咫尺,刺刀捅进草垛的“嗖嗖”声让她屏住呼吸。两天一夜,腿也麻了,腰也僵了,直到听见“姑娘,出来吧,鬼子走了”,她才爬出草垛,阳光刺得她睁不开眼。那一刻她明白了:活着,就要为更多的人好好活着。
1964年8月,何义群转业到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
“母亲到法院工作是组织安排的。她这一辈子从来都只听组织的话。她说参军抗日是救人,判案止争也是救人,这是从正义走向正义。”问起何义群为何选择到法院工作时,胡宗玲这样说。
何义群在法院工作期间,抗战时期形成的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勇于担责、克勤克俭等精神品质一直延续,让她在为国为民的道路上驰而不息……
在淮南中院担任公证处主任的时候,何义群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开展工作。面对群众的来信来访,何义群耐心倾听、细心解释。如果当天解决不了群众的问题,她就自掏腰包为他们解决吃喝住行需求。“母亲经常下班拿回家一摞摞公证材料,点起一盏灯,直至深夜还在工作,她说‘当日事要当日毕’。”胡宗玲回忆道。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法院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审判工作,人民法院的审判事业重新步入正轨。“请把疑难案件交给我办。”临近退休的何义群在淮南中院刑庭工作时常常主动请缨。
“母亲常说,办案就像打仗,细节决定成败。”胡宗玲说道。当年法院复查“文化大革命”期间刑事案件和“严打”案件,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审理的涉及无期徒刑和死刑的大案要案,何义群坚持不错过一项证据、不放过一个细节。
那时的淮南中院条件极其艰苦,一栋老旧的二层小楼里,铅字打字机、手推油印机已经是当时最先进的办公设备,外出办案也是靠步行。
“母亲说有一次紧急办案,雪下得很大,她在雪地里走了两个多小时,手脚都冻得失去知觉了。母亲常说,她要对每一个案件负责。虽然条件艰苦,但只要脊梁不弯就能扛起山。”胡宗玲边翻相册边说道。
在相册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何义群精神矍铄,她身着建国以来第一套法官制服,坐在一栋老旧的二层小楼前。“这件事我知道。”淮南中院宣教处处长方硕说道,“1981年,何老退休。1985年,法院配发第一款法官制服。她得知后特地找到单位说‘我一辈子没向单位提过要求,就想要一套制服。’”一套戴有鲜红肩章的制服,她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她说那是她一辈子的骄傲。
“母亲生活很节俭,时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清正廉洁。”从战火中走来,艰苦朴素的作风早已深深烙印在何义群的骨子里。她自己节俭了一辈子,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何为“富足”。
在何义群家中,电视机是利用得最频繁的物件,她每天晚上7点钟都要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大事。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黄山受灾的乡亲们。”2024年7月1日,从新闻中得知黄山受灾消息的何义群颤巍巍地握住淮南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朱莉的手,递出一个信封,这已是这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党员第4次缴纳“特殊党费”。信封里装的不仅是钱,更是一颗历经烽火与艰辛岁月仍未改变的赤子之心。
在胡宗玲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把抗战经历与司法工作联系在一起。
“躲草垛时,她学会了一个道理:任何疏忽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办案时,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行军路上,她明白了一个真理: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徒劳。所以判案时,她总是把‘公平正义’作为唯一的方向。”
“母亲经常对年轻干警说,战场上捍卫的是国土的完整,法院中守护的是人心的公正。法庭和战场一样,都是保家卫国、守护正义的地方。”胡宗玲轻轻抚过母亲花白的头发,“这两种正义,她在用一生来践行。”
草垛中的心跳与法庭上的庄严判语,穿越时光,依旧铿锵共振。信脚下的土地,也信头顶的红星,何义群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从正义走向正义的故事。她用一生告诉我们:守护正义,是最长情的告白……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孙林林
见习编辑:杨鸿|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杨书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