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溪水天上来,代朝山下福满田。炊烟缕缕户户旺,纵横阡陌欢喜颜。”
走进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青山环抱间,特色民居错落有致,陶瓷工坊传出阵阵制陶声,千亩生态果园里果香四溢,村民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
近年来,在国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设行动的推动下,马王溪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村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春天的马王溪村景色宜人。马王溪村供图
党建引领聚合力:
从“单打独斗”到“众手拾柴”
在党员示范户周望喜家的院坝里,每月一次的“火塘夜话”吸引着各族村民。老党员周天全讲述红军过境故事,陶瓷技工分享本地特色瓷器酒瓶和土陶酒坛的生产技艺,青年创业者交流微商经验……这种打破传统会议形式的“沉浸式”组织生活,让党的政策与群众心声同频共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马王溪村党支部书记石泽林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的重要性。村里创新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全村51名党员分设8个产业党小组,比如草莓园党小组、陶瓷研学党小组等,党员干部领头推进一项产业,共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12名。
如今,在村“两委”带领下,马王溪村整合统战、民宗、乡村振兴等部门资金,实施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27项。村里新建的石榴籽陶瓷文旅一条街集便民服务、技能培训、文化展示于一体,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
特色产业强根基:
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办紫砂陶瓷厂,陶瓷技术专家兼厂长王春元正指导学徒制作紫砂壶。这个由村集体持股的企业,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周边6个村寨186户群众就业。
“以前守着‘泥巴饭碗’吃不饱,现在变成‘金饭碗’。”在陶瓷厂工作了10年的员工张婷展示着手中的紫陶茶具,脸上洋溢着自豪。
马王溪村坚持走“支部带大户、大户带农户”路子,聚焦“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陶瓷文旅一条街、陶瓷工业园、休闲体验园、乡村观光园、现代农业园、嗨起游乐园“一街五园”发展格局。
科技赋能,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马王溪村七彩生态农业园的鱼菜共生产业智慧大棚里,实现水上无土栽培无公害果蔬,水下循环养殖泥鳅和鱼类;100亩黄桃园、80亩葡萄园、80亩草莓园、60亩桑葚园、50亩冬桃园等一批精品特色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村庄一年四季映在花海里、醉在果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赏花打卡、水果采摘、游玩体验的七彩乐园。
2024年,马王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万元。
文化铸魂添魅力:
从“非遗活化石”到“时尚新国潮”
夜幕降临,八旬老人黄爱花带着村歌共创团队,把村歌《和美马王溪》高声吟唱,并将村庄山水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现代广场舞。
“以前年轻人觉得农村土,现在我们村寨拍成视频在网上很火嘞。”黄爱花指着手机视频满脸自豪。村里组建的“石榴籽文艺队”,创新演绎《和美马王溪》《糍粑舞》等节目,百姓喜闻乐见。
走进陶院画瓷坊,“90后”设计师正设计新瓷器样式,在瓶身上作画。在他们的画笔之下,有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有泸溪县的沅水明珠十里画壁;有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更有产业丰收的美好盛景。
马王溪村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这里扎根。民宿经营者周明霞从云南大理返乡创业,把村里的和美书屋建成了高雅而又温馨的读书、品茶好去处。花海中的民宿正在提质升级,马王溪边的生态餐厅、竹林咖啡馆正在从设计图纸变成现实。
马王溪村的蝶变,是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里展现的不仅是村容村貌之变,更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新篇。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王珍 丛蓉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