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结果,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大练兵活动中表现突出,连续4年在省级集体排名中位列第一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充分发挥执法大练兵引导激励作用,坚持实战导向,深化数智支撑,强化队伍建设,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强保障。
走在前作表率,持续擦亮山东执法品牌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省主要领导多次对执法大练兵工作作出批示,勉励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再接再厉,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锚定“走在前、作表率”的目标定位,坚持实干当先,敢于持续领先,致力于打造生态环境执法领域的“山东样板”。
近三年,山东省累计对83个集体、228名个人记功嘉奖。2024年,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彰会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主要负责同志到会指导,全省执法人员备受鼓舞。这场会议既是对上年度执法工作的表彰总结,更是2024年执法大练兵动员会、擂响奋进战鼓的誓师会。“我们要按照‘全年、全域、全员、全过程’练兵要求,开展分级分类全覆盖练兵,以执法规范化建设攻坚年为载体,强化目标引领,创新战术打法,推动实现全领域创优,为生态环境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做出部署。
2024年第二期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高级研修班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和济南、青岛、枣庄、潍坊市向全国介绍执法经验。在2024年、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山东省连续两年作执法经验交流。从“监督帮扶”到“利剑打假”,从“数智赋能”到“队伍建设”,山东经验正以每年迭代升级的姿态,为全国输送生态环境执法改革创新样板经验。
勇担当善作为,围绕中心作出山东贡献
坚持中心所需、执法所向,围绕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服务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聚焦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重点任务抓练兵。
对山东而言,派员参与大气监督帮扶工作,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大练兵”。坚持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让监督帮扶老队员“手把手”传经验、“点对点”授技巧,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业务骨干。“十四五”以来,山东省精心选派466名重点行业骨干,派出62个专业帮扶组,33个组单轮次成绩位列前三,综合成绩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推动解决问题1.2万余个,为重点工作贡献山东力量。
山东省调配精干力量组建“打假”机动队,开展交叉检查、实战比武,构建起“线上精准发现+机动队强力打击+专家技术支持”的立体化打击体系,累计查办涉刑案件171件。与省公安厅、省人民检察院、省人民法院签订行刑衔接合作框架协议,在信息共享、指挥调度、联动执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淄博市成立联合研判办公室,潍坊寿光公安局选派干部常驻生态环境部门挂职副局长,各地纷纷创新协同联动模式,显著提升打击质效。
全链条打击“第三方”造假,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机动车排放检验、建设项目自主验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等五大领域开展“第三方机构造假歼灭战”,刑事立案31件。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型柴油货车OBD弄虚作假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重点打击产销用软硬件造假装置和虚假维修、作弊检验“两条链”,采取“排、查、打、断”四步工作法,累计立案268起。枣庄市侦破全国第一起OBD造假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执法人员从海量数据中深挖细研,发现“蛛丝马迹”,顺线追踪、深挖彻查,一举打掉改装、销售、制假犯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真正实现了“查办一案、警示一片”的治理效果。
优监管提质效,创新举措助力高质量发展
将营商环境作为衡量执法质效的重要标准,坚持在执法服务上出实招、见实效,以科学有效的执法监管,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行“差异化”执法,创设31类142个污染源属性标签,分级分类精准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推动执法减量增效。深化正面清单制度,结合治理水平、环境信用等实行动态管理,清单扩容增速惠及企业6093家、位居全国前列。深化“无感式”执法,建立“源头全景监控、线索智能推送、力量精准投放、整改线上审核”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去年非现场执法比例达41.2%、创历史新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树立“执法+服务”理念,既做铁面无私的执法铁军,又当贴心服务的人民公仆,助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推行“守法激励、轻微免罚、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模式,去年办理减免处罚案件683件,减免金额7400余万元,推动3000余家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创设“点单式”“邀约式”执法帮扶新模式,引导企业变被动应付环保执法为主动邀约执法部门帮扶,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应”。菏泽市山东清洋新材料有限公司便是这一帮扶项目的受益者,通过问题邀约,执法帮扶组找出了企业污水处理站运行问题的根源,联系专家会商解决方案,企业每年仅电费和药剂费就能节省3万元。
夯基础增动能,内外兼修提升队伍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融合互促,将政治属性作为执法队伍的第一属性,深入打造生态环境“执法先锋、绿盾齐鲁”品牌。一方面,建强基层组织,全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165个,构筑坚强战斗堡垒。另一方面,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跨省监督帮扶、重污染天气应急等重大任务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挺身在前,擦亮“党旗红、生态美”党建品牌。
在强规范、促提升方面打出“组合拳”。制定规范性执法制度机制15项,全环节规范执法行为,扎密扎紧“制度篱笆”。先后开展3次案卷评查、2次执法稽查,纠治执法不规范问题700余个。部署机构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全省94家执法机构率先完成执法队伍“软硬实力”双提升。其中,枣庄市成功入选国家试点城市,实现规范化建设全域覆盖,实施“支队+大队+中队+站所”网格化监管执法,打造生态联合驻巡站、生态警务站、生态联勤联动指挥中心、生态环境检察工作站等基层监管新模式,推动基层治理“触角”再延伸。
装备保障是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将执法能力建设项目纳入省级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2024年省级财政专门投入3000余万元保障执法能力建设,采购执法执勤用车207辆、执法记录仪1800余台,全部配备到基层一线,全省执法队伍士气大幅提振。潍坊市生态环境局寿光分局执法大队长感慨:“现在开着统一标识的执法车,佩戴5G执法记录仪,我们开展工作更有底气了!”随着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的纵深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正从“制度上墙”向“能力落地”转变,全省执法队伍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