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面对生育率持续走低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国家不断优化生育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以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聚焦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以“降低家庭成本、重塑婚育文化”为主线,涵盖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权益保障等多重措施。其中,经济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发放生育津贴、实施税收减免、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住房政策倾斜等;服务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优生服务保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时间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延长产假和育儿假、实施弹性工作制度等;权益保障主要包括保障育龄人群的生育和就业权益、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合法利益等。在上述诸多生育支持措施中,经济支持是基础性和根本性支持。相较于其他需要依托生育保险、医疗保险或财政金融等制度工具的间接生育经济支持措施,育儿补贴制度为有子女的家庭直接提供现金支持,这将进一步夯实经济支持措施对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有助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家庭的生育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育成本与效用的理性权衡,当生育的净收益过低时,往往会导致生育意愿低迷。发放育儿补贴通过降低生育成本,能够提升家庭养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从而促进生育。从国际经验来看,较早进入低生育社会的很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发放育儿补贴的方式进行生育支持,在津贴水平、发放方式、覆盖范围等方面各有差异,一般会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虽然在微观层面,育儿补贴对不同家庭生育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总体上有利于提升生育水平或防止生育水平进一步降低。研究显示,育儿成本高是抑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相关调查中,近1/3的育龄家庭存在育儿资源供给不足的风险,经济资源供给不足尤为突出。自2021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主要针对户籍家庭探索实施因地制宜的育儿补贴政策,分孩次一次性或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4方面13项一揽子措施。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推广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将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降低抚养压力,缓解因“育儿贵”导致的“不敢生”问题,并通过投资于儿童,提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人力资本及经济社会整体收益。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需要做好政策衔接配套和科学规范管理
政策衔接配套涉及生育经济支持方面的育儿补贴制度与其他财政金融措施或制度的衔接配套,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的经济支持措施与服务支持、时间支持和权益保障等其他措施的衔接配套,以及在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人口发展新格局下,积极应对低生育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区域均衡发展、全民共同富裕等各项政策目标的衔接配套。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整合多主体、融合多措施、协调多部门加以推进。科学规范管理涉及育儿补贴制度的决策、权责、评估、控制等多环节全流程,包括对家庭需求和育儿成本进行动态把握、对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行科学研判等。在政策实施的全过程,要动态制定合理目标、明确各方权利责任、科学评判政策效果、及时调整补贴金额、灵活设置发放方式。经济激励类政策一般而言具有“开始容易结束难”的特点,要结合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避免财政负担过重、财政压力过大,确保育儿补贴这项惠民政策公平有效地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人口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要素,在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数量充足的人口仍是保障社会平稳运行的基础。当前,我国低生育率主要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实施育儿补贴这一经济激励措施,将有助于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提升家庭生育意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的人力保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 宋健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