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对于违法损害公共利益或者行政机关拒不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往往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民告官难登天’,鲜有人提起诉讼,而沉默就像一条漆黑的巷子,无人举火把,前路就很难照亮。”首部大型检察公益诉讼纪录片《人民的利益》以极具张力的叙事解开了公共利益保护的世纪难题。当内蒙古草原上的农村妇女们终于拿回土地分红,当被网络“开盒”的受害者看到了正义,当1217公里长城拥有电子围栏系统……纪录片就像一幅画卷,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了公益诉讼与个体命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的利益》完成了对“公平正义”最质朴的影像注解,让抽象的“公共利益”在具体而微的个体命运中被照亮。
《人民的利益》第七集《众人之事》海报
这部历时一年创作的纪实作品,穿越20余个省份,深扎232起案件,将公益诉讼这一专业法律程序,转化为一帧帧饱含人间温度的社会图景,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的是震撼和思考。
把光照进现实的褶皱里。与传统法治题材的宏大叙事不同,《人民的利益》的震撼力恰恰来自对矛盾复杂性的不回避。当摄影机跟随检察官周志军进入农村妇女土地维权现场时,镜头捕捉到的,远非简单的善恶对立。尽管民法典和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保障男女平等,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传统观念如无形之墙,将75名户籍未迁的女性挡在征地补偿之外;部分人因惧怕与村民关系恶化而拒绝接受补偿款,维权者内部亦产生分歧。摄制组担心“摄影机怼着,解决不好怎么办”,而检察官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如处置不当则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公益诉讼如同一道曙光,给这些人带来了希望,体现了公益诉讼在保障公共利益、维护公平正义方面的关键作用。
这种对现实褶皱的忠实记录,在长城保护案中同样深刻。摄制组曾因误解公益诉讼本质而遭遇创作挫折:他们原以为检察官应亲自动手修复长城砖,后经最高人民检察院业务部门指出,公益诉讼的核心是“通过检察建议督促文物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而非替代执行”。这一认知纠偏,揭示了中国特色公益诉讼制度的精髓——它既是法律监督的利剑,更是协同治理的桥梁。
公益诉讼的火种,点燃的是协同治理的篝火,更温暖着每一个渴望平等的心。《无碍之上》中清华大学教授邵磊说:“公益诉讼工作像一个火种,它能引燃我们的社会协同,它能够通过无障碍公益诉讼的高质效来推动社会对于无障碍的全方面理解。”纪录片里,检察官推着轮椅实地体验,记录下一个个障碍点,推动相关部门去改造。看到轮椅使用者终于能独立、顺畅地进入图书馆、医院、商场时,检察官脸上那种喜悦,特别打动人。这不只是修了几条坡道,这是给了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尊严和机会。作为健全人,可能很难完全体会那种被困住的感觉,但无障碍环境建设,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温度。
公益诉讼同样守护着数字空间的安宁与尊严。纪录片对“网络开盒”案的呈现,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困扰,谁没接过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谁没被精准推送过广告?检察官们在海量的数据碎片里找线索,顺藤摸瓜揪出那些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手。他们推动平台整改,要求加强保护措施。虽然骚扰电话不可能一夜消失,但知道有人在努力堵住这些漏洞,再让那些违法的人付出代价,老百姓也会安心不少。
导演用最朴实的镜头告诉我们:公益诉讼,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是检察官们拿着法律的武器,在为我们这些普通人生活中遇到的糟心事、不平事,实实在在地去较劲、去解决。
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绝非检察院“单打独斗”。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网信办、住建局、妇联、残联等单位都参与其中。检察官更像是“牵头人”和“监督员”,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生态环境局专业检测、住建局改造设施、网信办处理违法信息……大家为了公共利益这个共同目标,在公益诉讼框架下各司其职,有效协作。这种“协同治理”形成的强大合力,正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关键。
让“公益”不再抽象。在纪录片中,“公共利益”就是家门口那条不再发臭的河,是手机里减少的骚扰短信,是在职场上应得的尊重,是让残障人士自由出行的便利。公益诉讼保护的“公益”,就是我、你、他,每一个普通人的切身利益。立法保障公益诉讼,就是在保障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生活。
(来源:检察日报·绿海专题 作者:贾富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