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赵力:重温“两弹一星”精神,架好服务国家的科技史“桥梁” | 所长书记谈“两弹一星”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5 09:29:43   浏览次数:2  发布人:da11****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我怀着崇敬之心参观了重新开放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我深切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是照亮科技强国之路的永恒火炬。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科学工程,“两弹一星”诞生于国家百废待兴、冷战阴云笼罩、西方核讹诈的艰难时期。在如此困境下,其成功不仅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壮举,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我怀着崇敬之心参观了重新开放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我深切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是照亮科技强国之路的永恒火炬。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科学工程,“两弹一星”诞生于国家百废待兴、冷战阴云笼罩、西方核讹诈的艰难时期。在如此困境下,其成功不仅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壮举,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两弹一星”工程探索出新中国科技体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奠定了从基础到应用研究的科技体系基础。

    漫步纪念馆,最直观感受到的是它的宏大——中国科学院组织全院2/3科研人员参与,围绕“四项紧急措施”新组建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半导体物理研究室,诸多重点行业、重要科研机构和方向皆因该工程而确立。如今,中国科研体系仍与“两弹一星”血脉相承,中国科学院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奋力攻坚的使命担当。

    “两弹一星”事业生动诠释了自主创新的不可替代性。纪念馆中的陈列记录了科学家们在资源匮乏、技术封锁下,突破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等核心技术的艰难历程,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克服困难回国,当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服从大局。这种爱国、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成为后来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的源泉。在新时代,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卡脖子”问题,我们应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科技攻关与科学家精神相互促进,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史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科技史研究机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多年来,科学史所聚焦于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为国家科学思想库与科技智库建设、文化建设和综合人才培养作出了独特贡献。科学史所组织编撰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等重要学术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篇幅,不仅为科技史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公众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打开了窗口。


    ▲科学史所组织编撰的学术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科学史所供图

    “十四五”以来,科学史所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在科技史领域聚焦主责主业,承担了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新编)中国通史》中国科学技术史卷的纂修任务,部署了中国科技传统及其现实意义研究项目。在系统梳理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同时,科学史所进一步深入阐释中国科技的发展体系、脉络和内涵,以推动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振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

    面对科技强国建设战略需求,总结中外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史所梳理中国科学院院史,回应国家和科技界对创新问题的高度关切,并部署了“中外科技创新史比较研究——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史”等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组建了“竺可桢科技史攻关突击队”,以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向、重大工程成就等为重点,开展中外科技创新史比较研究,其中涵盖“两弹一星”专题,相关成果正在陆续出版。

    同时,为顺应“数字中国”建设布局,科学史所正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史学科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探索新工具、新方法,开辟科技发展历史和战略研究的新路径,挖掘科技史宝库以为今用,提高科学研究和学术供给的效率。

    面向未来,科学史所将继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引领重大科技史攻关项目:通过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加强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化合作,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我国科技史研究谱写新的篇章;通过强化使命导向团队建设,深化科技史研究成果多元应用,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实施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推动我国科技史研究迈向更高水平,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赵力,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蒲雅杰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5-07-25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曹旸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a11****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ikai.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