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举办院长论坛(第一期)办案经验分享沙龙活动 供图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花蕾 通讯员 高沛沛 张淦 张汇仪
“结合‘如我在诉’意识换位思考,哪个当事人愿意因举证逾期承担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举证指导工作做得还不够好。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厚植为民情怀。”
一个周五的午后,午饭刚过,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建针对案件办理中逾期举证情况在该院“学思·问真”微课堂的法官群内抛出问题,引发大家热烈讨论。法官立足办案实际、法律法规规定,运用数据分析、流程图等,谈问题表现、溯产生原因、讲破解之法,讨论持续到第二天晚上8点。“学思·问真”微课堂仅是该院坚持“守正创新、学思践悟”工作思路,打造和拓展“学思”学习体系品牌之一。
5篇调研成果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获奖,14篇案例分别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30余篇调研案例取得国家级、省级成果奖励,“学思”学习品牌不断拓展……近年来,市北法院坚持“调研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审判”理念,聚焦审判执行和司法改革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司法理论和实务研究,倾力打造学习型法院,以学促干助推审判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由赵建和法官蒋萌联合撰写的《个案裁判规则之发展及规制》一文在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上荣获全国一等奖;同时,该院因组织得力被授予“组织工作先进奖”,全国仅有10家基层法院获此殊荣。成绩的取得凝结着作者对司法实践的深刻洞察和对司法难题的不懈钻研,更是市北法院整体调研实力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厚积薄发。《个案裁判规则之发展及规制》这篇获奖论文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01
立足实务
扎根审判工作实际
赵建长期深耕民商事审判和执行工作领域,无论是日常案件质量评析、审委会讨论,还是处理疑难复杂案件,总能精准切中要害。他注意到,在审判实践中,有时成文法无法及时解决新问题,且其固有的抽象性可能导致适用的不确定性,因此,法官难免需要在法秩序框架内结合具体个案创设裁判规则。这不仅对法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可能导致裁判权的扩张。如何更有效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赵建始终思考的法律难题。
案例是鲜活的“法律”。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连同之前推出的法答网,均是审判资源富矿。“库网”融合在促进统一法律适用、统一裁判标准上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萦绕在赵建心头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到底该怎样发挥好“库网”融合1+1>2的作用,把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裁判规则创设行为纳入规范透明的轨道?能否通过“库网”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裁判规则,从而形成机制发展的进路?
为此,赵建与蒋萌确定了选题,致力于通过探索法答网和人民法院案例库协同作用的方式,统一法律适用并约束裁判规则创设的恣意性,以数个个案正义促成整体正义。
虽然日常办案工作已十分繁重,但赵建和蒋萌确定好选题后,便迅速制订了写作计划,细化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两人通过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核心期刊等渠道,检索并阅读了大量案例、论文等资料。每天通勤路上,蒋萌还会在地铁上翻阅手机上的论文,试图寻找更多思路。
“本篇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再到完善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在一次次汇集多方智慧的学术对话中实现‘脱胎换骨’。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反复推敲论文的逻辑,至少修改了五六次。”蒋萌说,写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几次她甚至推倒前面的写作成果,重新梳理写作思路。
虽然写作之路是坎坷的,但写作计划一直被严格且有序地推进。论文第一部分是介绍的个案裁判规则的创设活动,根据写作计划,需要找到合适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类。“这个已经耗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和后面的部分相比,找案例都算不太费脑子的工作了。”蒋萌苦笑道。
“论文实证部分所采用的素材全部来源于人民法院案例库,在对策部分亦将‘库网’融合作为统一法律适用的路径方案。”蒋萌介绍,在论文第二、第三、第四部分的分析论证中,他们阅读了很多论文,如关于法学通说、法律适用个别化、案例制度等方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上关于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文章,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工作的定位和功能,及时掌握最权威的法院信息,了解法院系统各类最新改革举措和创新机制,随时融入论文写作思路中。
为了提高论文的论证深度,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他们下载了200余篇论文全文,此外还参阅了许多没被全文下载的论文。蒋萌把这个过程称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尽可能消化吸收知识”。他们还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写作思路,构建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考虑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整体效应。
02
锤炼本领
打造学习型法院
“我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及鲜活的基层经验亦为持续研究注入源头活水。”赵建在分享获奖经验时说,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法院沃土的滋养与培育。
市北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司法调研工作,成立院长任组长的学习型法院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组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大调研工作格局。每年制定党组、部门和个人学习调研案例年度目标责任,定期通报、排名学习调研任务完成情况,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调研氛围。
同时,市北法院充分发挥院庭长示范带头作用,带头开展专题调研任务,对调研成果进行全方位把关,撰写完成的13篇调研论文、典型案例、优秀裁判文书获省级以上奖项。《个案裁判规则之发展及规制》这篇一等奖论文就是示范效应的生动体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市北法院着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实行活动组织、撰写指导、修改报送“一条龙”调研案例工作模式,充分盘活调研资源,有效凝聚工作合力。近三年来,该院聚焦“公正与效率”“法治化营商环境”“民生权益保护”等8个重点调研领域,先后组建10个专项调研课题组,均配备院校学者、专家法官对口指导,在全院形成“领导小组、课题组、兴趣小组”贯通的立体式调研体系,实现“统一领导、多点开花”。
03
拓展平台
培育良好学习生态
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山东高院“三强三优”、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创优跃升年”部署要求,2024年11月,市北法院创新开设“院长论坛”。该论坛是以院领导层级工作经验分享为主要内容的互动式论坛。院领导为年轻干警传授办案经验,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作为该院“学思”学习体系拓展出的新平台,“院长论坛”与“学思”讲坛、“学思·行知”沙龙、“学思·问真”微课堂形成市北法院全覆盖、各层级、无缝隙的学习体系。
“新指标体系着眼于‘公正与效率’价值追求,评价视角包括质量、效率、效果三个维度,兼顾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对审判质效进行多层次评价。”此前,市北法院审管办主任王卉通过“学思·求实”讲坛对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发布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专题解读。在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发布后,作为法院“中枢神经”部门,审管办干警在赵建的要求下立即行动,率先开始拆分、解析新指标体系。56张PPT从新指标体系设置原则、思路到各指标详解,从基层法院视角下的思考到实际工作需要的注意事项,利用文字、表格、流程图等进行全方位剖析。
通过这次专题讲解,全院干警对新指标体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审管办发挥“学思·求实”讲坛后续影响,搭建“四纵四横”立体式审判管理机制,以周、月、季、年时间线为“横轴”,以全院、条线、庭室、团队责任链为“纵轴”,条块联动、纵横交错促推全院审判质效提升。2024年,在全国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面向基层法院的指标中,市北法院实现全部达标,并有多项指标优于参考区间。据悉,“学思·求实”讲坛的相关组织者会根据审判执行工作需要,适时邀请资深法官、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授课,围绕思想政治建设、庭室管理、案例撰写、法官助理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多视角培训,不断充实全院干警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
“该案争议焦点是前面和后面的车都赔,还是只赔后面的车。需不需要启动鉴定?当时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后来根据车辆损失情况,我认为没必要启动鉴定程序。”日前,一个午后,在23楼的法官沙龙里,法官田麟将3个手机摆在地上,用手中的矿泉水瓶模拟4车连撞的情形。其他旁听者时而作思考状,时而在笔记本上迅速记录。“学思·行知”沙龙是由各业务庭室轮流主持,以审判执行工作理论与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讨论主题的活动。主持庭室围绕主题以案说法,沙龙参与者进行讨论,从而营造“以讲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的学习氛围。
“欧阳修曾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希望市北法院各位同志高效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积极参与微课堂学习,提升我们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在一次“学思·问真”微课堂讨论结束时,赵建作出点评。“学思·问真”微课堂将培训从“线下”搬到“线上”,突破时空局限,进行多元思维碰撞,有利于化整为零高效学习。微课堂设置课堂秘书,每周确定两个学习主题,并围绕学习主题分享法答网精选问答、人民法院案例库精选案例、实务观点等学习资料。院长会不定期主持群里讨论,进行启发式提问。
04
培树人才
激发学习积极性
调研队伍建设关乎法院发展的根基与未来。市北法院注重做好调研人才“梯队式”建设,打造学习新生态,强化“全员调研”意识,深入开展青年干警“助飞计划”,择优选拔、高标准组建55人调研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以院领导为“头雁”,资深法官、青年法官为“中坚”,法官助理为“后备”的调研梯队,实现“调立审执”各领域全覆盖。其中,一名法官被授予“全省审判业务专家”称号,3名法官被授予“全市审判业务专家”称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部分师生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交流学习 供图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
人才培养离不开他山之石。市北法院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常态化教学实践合作机制,联合市委党校共建“行政诉讼教学科研基地”,实现党校高校科研优势与法院审判实践经验的互补互促。据了解,近三年来,该院共有5项与高校合作完成的调研成果获奖,其中与青岛大学合作完成的一篇论文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破产法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理论调研扎根于审判,也终将服务于审判。市北法院积极建立调研成果交流共享平台,及时将优秀调研成果汇总发布,促进调研成果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围绕服务大局,该院着眼审判执行中发现的经济社会堵点、痛点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改进工作路径,及时撰写关于法治政府、劳动争议、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审判白皮书4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围绕社会治理,该院将涉及营商环境、破产处置、多元解纷、社会治理等主题在内的9项调研成果转化为司法建议,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见效;围绕提升审判执行质效,该院将18篇关于提升审判效率管理、提升办案质效、强化司法改革、完善数字法院建设的调研报告转化成制度文件、品牌亮点工作,促推全院审判执行质效连续三年走在青岛法院系统基层法院前列。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等奖论文的背后离不开作者的匠心巧思,更离不开市北法院的有力组织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该院将始终坚持以“发现真问题、开展真调研、解决真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推动调研工作扎实开展,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本期封面及目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3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1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