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首届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培训班在京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围绕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以下简称医防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与路径,公共卫生和疾控能力的核心与培养,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与优势,医疗资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组织动员与投送等18个专题,为122名省级以上卫生健康系统学员授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计划用6年时间培养1万名医防管人才,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各层面全覆盖。此次培训是政策出台后的首次落地实践。
“这支队伍要成为能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提出科学决策和建议的关键力量,为各级政府制定重大卫生政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在开班第一课上强调。
“出将入相”——
兼顾“临阵”与“论策”
当前,我国仍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和“X疾病”(指未知病原体可能引发的疾病)难以预料的风险性。在全国建立一支既懂医疗又懂预防还懂治理的医防管人才队伍,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处置不仅依赖医疗救治能力,更考验公共卫生管理、多学科协同和跨部门联动的综合效能。”培训班学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党委副书记王默认为,社会更需要具备全局视角、决策建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非局限于临床或公共卫生的具体专业技术。此次培训瞄准卫生健康行业发展短板,精准布局,十分“解渴”。
“在众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实验室检测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在培训班学员、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应急实验室主任王鑫看来,综合治理需要跳出技术思维看问题,通过统筹临床资源调度、社会多部门协作等解决问题。
曾参与抗击新冠疫情的首届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培训基地(中南片区)分管负责人、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王芸别有一番感悟:“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拼的是专业,更是协同治理。”
“临床关注救治,公共卫生强调防控,管理注重统筹资源。培养三种素质兼备的复合型战略人才,将在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决策与协同资源调配效能上发挥重要作用。”王芸说,协同能力的培养需要机制保障,此次国家从培训制度设计层面弥补了交叉培训路径不通畅的短板。
“医防管人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核心在于治理,而非简单的管理。要站在社会治理的全局和高度,系统思考和研判问题。通过全局视角科学预留和组织调配医疗资源,同时,保障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
“未来的复合型人才,既要能到一线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要能站在各级政府的办公室里,把专业性问题转化为科学的决策语言。”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围绕“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与路径”进行的授课,引发学员强烈共鸣。
学员在分组讨论与总结时一致表示,将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强化政治素质、补齐专业短板、突出实战实效,切实提高卫生健康重大领域资政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战提能——
“半年轮岗胜过10年交流”
加大案例培训比重,综合运用情景模拟、桌面推演、工作复盘等多种方式开展实战化培训;积极推进医防管人才在医院、疾控机构与党政机关之间的交流;突出轮岗实践,医院、疾控机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人员分别到其他两个单位进行轮转学习;明确临床、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医防管人才能力建设要求……此次专题授课是122名学员为期一年培训的起点,突出实战实效将贯穿培训始终。
“培训不是为发证书,而是要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培训以科室(部门)轮转实践为主,综合采用集中授课、现场实践(考察)、模拟推演或现场处置、短期研修等多种方式。培训考核将更加注重典型案例分析汇报、业绩贡献、能力提升等方面。
据了解,此次培训中,王鑫将在医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别进行20周的轮转,这是她最为期待的。“半年轮岗胜过10年交流。只有站在对方的位置干活,才能彻底理解彼此的痛点。”王鑫说,“只有沉浸到对方岗位中,才能突破专业惯性,形成更高维度的战略视角。”
王默以“破圈融合”描述培训的核心价值:“培训并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让临床、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能力重构。而‘融合’将直接作用于医防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他介绍,此次人才培训将安排学员到省(市)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医政处参与医疗应急处置和医政管理工作,并参与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过程。
作为管理者,王芸十分认同“破圈”思维。“我们曾派机关行政管理人员到医院任院长、副院长,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回归,效果显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找准政策落地的关键点。”在她看来,医院人员、疾控人员要弄清楚彼此的业务运行与研判机制,而管理者更要懂得两者之间的协同逻辑,这样才能够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实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对各位学员寄予厚望:“在实践能力方面,要着力提升医防管人才‘操盘力’,既要主导、谋划、设计,又要克服重重困难,确保执行措施落地见效。要实现从技术执行者到全局谋划者角色的跃升。”
一专多能——
直面“新考题”练就“多面手”
当前,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多重疾病威胁并存,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仍持续存在。“疾病防控新形势对公共卫生和疾控核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人围绕公共卫生和疾控能力的核心与培养展开授课。
该负责人以“一专多能”要求医防管人才:“要学习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加强对科技前沿进展等新知识的学习,做洞察入微的侦察员;学习公共卫生政策、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经济学知识,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面支撑,做决胜千里的参谋员;学习现场处置技能、沟通与社会工作知识,做战斗一线的指导员;学习病原学、实验室检测技术、循证公共卫生学等知识,加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做一锤定音的研究员;学习健康传播学、心理学与社会动员知识,提升对外宣传能力,做通联内外的宣传员。”
“既要成为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应急处置的中流砥柱,又要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在题为“国际公共卫生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塑造”的授课中说,当前,我国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仍面临人才储备与结构存在缺口等方面的短板,医防管人才应着力培养核心专业、国际沟通与协作、全球治理与政策解读、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既要聚焦于国内,也要有志于走向国际。
近年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围绕中医药应急特色人才培养,国家中医药局有关负责人提出,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常态化开展培训和演练,并指导辖区内相关工作;组建国家中医药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和省级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组建覆盖省、市、县的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等。
授课不是终点。据悉,下一步,各省学员将在此次培训后到当地担任“种子教官”,在省、市、县全面开展医防管人才培训。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所言:“让122名学员‘撒豆成金’,未来会有一万颗‘金种子’在全国生根。”这场始于医防管人才培养的改革,正悄然重塑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未来图景。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实习记者 刘阳河 苏醒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