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辩证思考
2023-07-08 07:00  浏览:116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保持思考,怀疑一切,辩证看待

《吕氏春秋》中记载《子贡赎人》《子路受牛》两则故事,大意是子贡救赎出在外国当奴隶的本国人,回国后拒绝收政府的赎金,受到了孔子的批评,认为抬高了道德标准,不利于他人赎人;而子路救了溺水者收了一头牛作为谢礼,却受到了孔子的表扬,认为有利于人们见义勇为。

接下来 本文仅以理性现代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辩证思考,所得结论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私认为,从辩证角度看,《子贡赎人》《子路受牛》中孔子的做法具有片面性,且所作的两个推断都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子路受牛,合情合理合法。它有可能让人相信救人可以得到好处,从而去救别人。但长久以往,这对提高人们对生命的爱护与尊重有利吗?这不过是一种将利和义强制挂钩的想法。也许一个不太会游泳的人,本没有能力去救落水的孩子,想到了救起孩子会有报酬,就去救,结果孩子没救上来,自己还被被淹死了。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同时落水,结果只有富人的孩子得救,穷人的孩子却被浪卷走,这是行善的本意吗?试想一下,如果落水的孩子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拿走了他们的牛就无异于断了他们的生路。如果人们都只看到那一头牛,那有人肯为一头牛救人,就有人肯为一头牛杀人。

驱使人做好事的,终究还是人善良的心,如果说人们所有的行善行为都需要用量化的制度性奖赏来保证,当制度崩塌的时候(比如战乱),如何才能避免人性的沦落呢?

子贡拒金,必然有其善的理由。子贡也可以因为家庭非常富裕而懒得去领赏。他想的也许是,不去领赏就会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从而会减轻税赋,使更多的百姓受益岂不更好。但孔子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认为他抬高了道德标准,那么,请问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出在子贡呢 ,还是以此举作为自己道德标杆亦是借文章营造道德绑架氛围的人呢?

《孟子》有言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子贡已达“达”,他有“兼济天下”的能力,他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在赎人之后不去领奖,那么,我们是否还要坚持让一个做了善事的人一定要去领奖?如果他不去领奖,我们是否就一定要给他冠上一顶“是他让其他鲁国人不再赎回本国人”的罪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毫无疑问,子贡是一个有德之人。在我看来,对一个有德之人求全责备,本质上就是怙恶不悛。子贡起的是对其他富人的示范作用,而不是对行善的投入不如他的人,或没有行善的人的贬低作用。 赎回本国人后去领奖,是理所应当;而不去领奖,亦无可厚非。我们没有资格苛求子贡赎人后必须去领奖,因为这种苛求是一种纵恶,会把人性推向自私的悬崖边缘,甚至推入罪恶的万丈深渊。

再进一步说,说子贡没有报账是一件坏事,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做更多善事的意义,否定了他做善事对整个社会起到的示范作用。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有谁做错了,那错的是民众和舆论,就好像有人指责某某明星某某企业“只捐了”XX 万元一样,妄自用自己心中所设立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而无视了别人行为的本意。

按照孔子的观点,最终实行道德绑架的不是子贡,而是舆论场。那么,子贡虽是导火索,却不负任何责任,真正做错了的是对行善者妄作评价的人。

其次,不谈道德,从赤裸裸的利益角度来思考

1,用名利奖励大众,固然给了他们动机救人,但更给了他们一个很强的动机去保证“有人可救”的局面,只要救人有利可图,那么就会有人故意绑架鲁国人卖为奴,把钱给同伴买回来骗取酬金,导致很多鲁国人徒遭无妄之灾。鲁国人自己也可以勾结对方骗取鲁国官府的金钱而不去从事正当的产业。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有类似的先例,引导人们往地狱的道路铺满善意。

2,过度鼓励人们去救人行善本身就是错误,因为社会资源用在正常的生产发展上就是在间接地救更多的人。如果要向救人者支付高报酬,刺激更多人参与,卷入更多的钱财,那么可供用到其他方面的资金和人力就相应减少。积少成多,这笔额外的负担危害鲁国经济,更多鲁国人流离失所,岂非得不偿失?

3,如果被救的鲁国人能为鲁国创造的价值超过救他的成本,也就超过买他的价钱。他的主子根本就不会让子贡赎回去的,除非本来就是有意勾结骗酬金。所以,最后救回来的都是身价低于市场价的人,而这些人鲁国本来就留不住。因为奴隶贩子看到牟利机会必然会设法将其重新卖出,救人就白白救了。

所以,行善的酬金(可以看做是服务的价格)过高和过低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善举确实需要一个适当的价格,涉及一定数额的利益,孔子的大错在于他企图代替市场钦定这个价格。

实际上不管是孔子还是子贡,他们都不能也不必去预测救人收多少钱对社会整体才最合算,子贡只要把自己认为合理的价格(也就是0)通过自己的举动反映给社会就行了,这是无可指摘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对价格持自己的看法,并采取针对性的行动。

但孔子指责子贡就是将自己的价格观念强加于人了(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谁说的呢?),子贡明明认为救人举动价格应更低,但孔子却要求他收钱以抬高价格,违背了这个人的本意,导致最终市场价偏离参与者的诉求,从而降低效率,危害社会。如果孔子真的觉得子贡的行为有害,他应该做的是以相同的方法表示反对,即:自己救人,索要高价,影响社会。

可是,你有看到《吕氏春秋》在此处强调孔子参与市场,调整价格的行动么?没有,它强调的只是孔子怎么议论他的弟子,从而置身事外。真的市场经济精神是尊重市场的决定,包括没人愿意救人的结果在内,不是妄想着操弄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来行善。

子路是否应该受牛,子贡是否应该拒金,都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或许子贡可以有更好的做法,但是子贡拒绝了报账,却因为世人的不理性成为一件坏事,最后去罪怪子贡,难道不很荒唐吗?

浮躁的人世,迷乱的人心,多少好被辜负、被遗忘,甚至被冠以罪名,何其不公!如子贡,不过是赎人之后拒领奖罢了,却被无数人责备其“将道德标准拔高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是社会的不善,试问:怎样才能做一个优雅而又有尊严的人?

再者,

所谓的“名人效应”在人的意识里潜滋暗长,搅扰着人的理性判断。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不然,为何孔子一句“赐失之矣”便让历代文人墨客对子贡口诛笔伐?同样是行善,为何有人被尊崇,而子贡却要背负骂名?  孔圣人对子贡的评价无可厚非,他自有他的考量。错的是某些把孔老夫子的话奉为金科玉律的人,人云亦云,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便将前人圣贤的话奉为圭臬,何其可笑,何其可悲!

帕斯卡尔一篇关于人与思想的哲理性文章深得我心,在其中,他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确实,我们大多数人的躯壳都是平凡的,如一根芦苇,但我们的思想不该是平凡的。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用脑子去思考、用理性去判断,至少,我们得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发布人:b022****    IP:117.173.8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