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审判工作现代化既是政法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7月13日上午,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开幕式在国家法官学院举行。会议强调,要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从审判理念、审判机制、审判体系、审判管理等方面整体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结合理论和实践问题,当日下午,与会代表分8个小组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同商共议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
纲举目张,以新理念推动新发展
——全国大法官研讨班聚焦“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
当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步入“开局之年”,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走到“重要节点”,如何找准司法审判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的职责定位,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一场全程聚焦问题、直面问题、回应问题的研讨班给出了响亮答案——
“审判工作现代化,最首要的、最关键的是审判理念现代化,以审判理念现代化统领、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现代化。”7月13日召开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与会大法官、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激扬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一新,天宽地阔。与会代表们聚焦“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围绕在审判工作中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跟不上、理念不适应等问题畅所欲言。一场务实高效的审判理念“深度体检”呼之欲出。
举“纲”: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
审判理念现代化千头万绪,唯有一纲举才能百目张。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
审判工作现代化是政法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审判工作现代化离不开审判理念现代化。理念正确,自然有新的思路方法。理念清楚,审判执行工作才有灵魂和筋骨。
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努力跟上、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要求,研讨班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自觉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我们办理的所有案件都应当以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为目标。”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戴军表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任何时候都坚决不能动摇。“每一项重要的、有影响性的司法审判工作,要么在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要么在侵蚀、松动党的执政根基,没有中间道路。这要求我们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执法办案工作,通过公平公正办理案件、依法处理矛盾纠纷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法治保障。”
“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么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中央要求落实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好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田云鹏看来,当前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工作还存在差距,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解决法院工作的理念引领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更加信任、更加满意。
践“行”: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审判理念现代化条条大路,唯有方向准才能行得稳。
行稳致远的前提是明确目标任务。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能动”二字,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密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独特优势。
“案件受理是被动的,不能主动揽案;审判必须依法,不能想当然擅断,但我们的工作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是能动的。” 在司法审判中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能动司法”贯穿此次研讨班始终。
什么是能动?如何能动?怎样避免“异动”“乱动”?
“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我们自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表示,当前工作中还存在机械执法、就案办案的问题,没有把能动司法理念在每个案件中落实到位。“要高度重视法、理、情的融合,要把老百姓的感受融入到执法办案,不能死扣法条、简单执法,必须在严把案件质量关基础上,依法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确定效果更好的处理方案,既做到程序公正,又做到实体公正。”
“如何做好能动司法对法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表示,我们既有法律条文“文本法”,又有人民群众感受的“内心法”,如何兼顾好两种法,把握好“宽严相济”,考验着法官的站位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对公众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当事人诉求及理据的精准辨析。
“贯彻能动司法的理念,要在做实为大局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依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华对人民法院主动与检察机关等有关方面配合,完善、用好企业合规改革,感触很深。“很多民营企业不了解法律的边界,在无知的情况下触犯了法律。审判目的不是将‘病企’简单判罪‘入院’,而是运用‘免疫’疗法,使其自我康复,更好实现保企业、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
向“前”: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审判理念现代化诸多抓手,唯有抓前端才能治根本。
案件数量的升和降,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晴雨表。“面对涌入法院的大量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办案关注、思考类案的成因,特别是案件数量明显升降的原因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司法建议、工作意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代表们普遍认同的治本之道,也是为大局服务的必然要求。
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办案和治理并重的效能,人民法院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要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诉源治理。”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朱玉表示,司法建议是主动融入国家社会治理,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审判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为党委当好法律参谋,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把矛盾解决在前端,解决在萌芽状态。
司法是干什么的?定分止争。人民群众到法院来不是走程序的,是希望通过公正裁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定名分、止息纷争。
“理念的变化就是工作效果和效率的变化。”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青表示,要把“如我在诉”的意识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个审判环节都要做好案结事了、服判息诉的功课,重视人民感受,重视人民评价,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把实质性化解矛盾、减少老百姓诉累作为工作目标和导向。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者:孙航丨编辑:逯璐 王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