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初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短诗,像泰戈尔和冰心的诗集我都看过,也曾经模仿者写过几首仿作。前几年在阁楼上找到了之前小时候仿写的几首,现在看起来内容幼稚,就像是无病呻吟。难得当时写的时候感觉音律和谐,其实只不过是硬凑的病句罢了。后来我看的书越来越多,慢慢的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有那么多发生过真实故事的地方,那些读起来荡气回肠的传奇在几千年后从泥土中被发现,那些经典的作品亦可以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我看林清玄的散文会爱上台北的“小集市”“小农村”生活,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也臣服于沈的文笔能将河两岸的粗犷之风写的那么婉转。因为他们是真实的,是有迹可循的,是那些网文和虚构史学家的作品达不到的境界,其实也正因如此,我才想要去亲身感受。可以说,这几种题材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初中,即使以我当时的语文水平可能有很多地方无法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觉得它很美。欣赏过后便是学习,但我至今也没有写出能真实反映出我的想法的文字,在这种题材上我没有至少能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虽然那些尝试确实显得幼稚,但我还是好好把它保存了下来。渐渐的,我开始遗忘这些东西,如同在记忆的大雾里找到一些无印象的文字,即使那是承载了我五年刻骨铭心的记忆,除我之外,那就只是一些看不懂的牢骚罢了。真正的记忆应该是不朽的,是老到躺在楼外摇椅上与老头老太太谈天说地时,也能拿出来炫耀的年轻记忆。这就是我最初的目标,我不想让我的记忆正值壮年猝死,来不及挽救就被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遗忘。
后来上了高中,语文老师跟我们说,读书是为了积累,积累好词好句用在作文上就能拿高分。然而我的作文分数一直都不是很高,不是积累的少了,那就是太跳跃了。大概是因为高中时我看的书开始越来越杂,我看过玖月晞的推理恋爱小说,也看过不少旅行日记题材类;当然看的最多的还是历史书和各种现代杂文,甚至依稀还记得曾经想让我的同学也爱上历史书,我还推荐过一本夏商周的趣味历史书。那时候尽管时间很紧,我还是抽空就看几眼。历史这东西,记得快忘的也快,所以我也在这里彻底养成了一本书反反复复的看的习惯。慢慢的,我懂得东西越来越多,我第一次明显的感觉到积累的恐怖。就好像不知不觉之间,一些东西就自己钻进你的脑子安家了。就这样一直到高三,我有了不好的习惯。高三我开始看一些没多少营养的网文,可能是因为当时正是网络爽文刚刚开始兴起的时代,我确实一整年除了复习理科高考没有再看我曾经最喜欢的一些文集,慢慢的我开始遗忘,遗忘那些曾经的记忆,因为它们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字是最脆弱的。写在纸上的字,纸被人一撕一扔,文字就消失了;电脑上保存的文字,一不小心没保存,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我尽力记住所有的文字,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都好像是救了一篇即将消失的瑰宝一样。
记忆不该被遗忘,如果我和我的记录出现了问题,我也不希望这些东西就此消失,所以至此权当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