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港晨曦
《渔港晨曦》(水彩画)周海民
淀峰村是上海市青浦区位于淀山湖畔的最后一个渔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多数年轻人离村外出发展,只留下中老年人继续从事这古老行业。每天天没亮,渔港码头边的鱼市场就热闹起来。渔民的吆喝声,买鱼人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共同奏响了一曲鱼市交响曲。
我记得,北宋诗人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中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首诗给我的印象是,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语句短小,耐人寻味。它能让人在品读中,体会到渔民在捕鱼、交易生活中,辛劳、快乐的不同气息。
报纸上的一张淀峰渔港照片吸引了我:蓝色天空中,有一抹淡淡朝霞;淀山湖水在晨风吹拂下,高低起伏、碧波荡漾;湖对岸的陆地,在雾气笼罩下,只显出一条淡淡的影子;一名渔夫手拿红色塑料盆,行走在挂有数只活鱼笼筐的狭窄木栈桥上;四周寂静无声。
从照片的光影关系看,天空出现朝霞,拍摄时间应该是在太阳将要升起还未露头的清晨。照片的整体取景结构比较合理:作为背景的天空和湖水,占据整个画面;右边点缀有渔船和树木,前者暗示此地为渔港,后者显示季节和时间;木栈桥和渔夫的暗色剪影,将主题推至照片前景;而渔夫右手中的红色塑料盆,让整个画面出现唯一鲜艳的亮色,堪称点睛之笔。只是,略显遗憾的是,左下方有一根木桩孤独地立在湖中,显得多余,有扰整体布局之嫌。
我看着照片想,摄影属于被动艺术,受取景位置限制,不能选择增加删减,只能面面俱到全景实拍,而绘画却可以“随心所欲”,主动出击,创意变化,另谋布局。于是,我在作画时,果断舍去突兀木桩,让湖面潋滟相连,湖水灵动流淌。
画稿完成后与临摹照片比较,感觉两者景物形状较为相似,光感色相却有差异。照片内朝霞朵朵,光感较亮,画稿里朝霞暗隐,相对显灰。前者明显吸人眼球。但是,我没有为此多虑,转念自慰,晨曦出现也会有一段时间,我画的天色,显示的时间应该比照片里的要早一些,但朦胧的背后,喑藏的旭日终会升起。
二、天钥夜景
《天钥夜景》(水彩画)周海民
徐家汇有座教堂。一条连接教堂的马路,被以“开启进入天堂之门的钥匙”的含义,赋名天钥桥路。路的两旁,各种商厦、特色店铺鳞次栉比、连绵不断,行人如过江之鲫川流不息、摩肩接踵,成为远近闻名、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人间胜地。
一天中午,我走出居住小区十多米,看见一位老者面向天钥桥路,站在有自行车、电线杆左右隔挡,地面不足一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写生。高起的画架后面,瘦削的身材左手托彩盒,右手拿画笔,眼睛一会儿看前方,一会儿看画纸。
我好奇地走到老画家身后向前望去:天钥桥路与一条无名小弄堂相接的丁字路口,左侧是“洪九公”糕点店、“崇明老铺”熟食店,右侧是“海天公寓”小区围墙和绿化;弄堂两旁散落着数家小店,尽头是“莱诗邸”高档住宅小区。可是,我左看右看也没有发现特别的景色。
当晚,我与妻子外出散步,在老画家写生的地方,举起了手机。我发现,屏幕里的夜景,因为光影、色彩关系变化,景色比白天的明显艳丽许多。自己每天来回经过此地多次,居然没有发现藏有美景,真是愧对了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的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拿出画笔,调好水彩颜料,对着手机照片创作起来:天空,添加月亮的夜晚符号;清空马路上的车流,为主题内容腾出空间;画糕点店,大胆留白,让房内的亮光外溢,泻银般地撒向路面;对小弄堂两旁景物,只点缀两辆小车,其余的作模糊处理;将远处小区两幢高楼外墙立面作明暗处理,随机点亮几盏白灯;为了突出夜市,让画面热闹起来,在沿马路一线增添一些行人,其中特别加上一位牵宠物狗逛街的妇人,凸显悠闲的市民活动;取用不同的深浅颜色,用随意的笔触,营造彩灯照耀下,大树等绿化植物出现的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形态。
我望着《天钥夜景》中,“洪九公”糕点店内白织灯光照亮周边行人和环境的画面,脑海里忽然跳出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夜间灯火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脸上不由得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常日子里,只要具有向往美好生活的理念和精彩过好每一天的心态,就可以像那位老画家一样,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里,发现美的点滴痕迹,创作出美好生活不同侧面的个性化作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