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摇曳的四川雅安周公山镇,素有“林竹大镇”美誉。长期以来,林竹产业一直是这里村民解决生计和发展致富的重要渠道。坐落在雨城区南部的新荣村,平均海拔700米,拥有千余亩丰茂竹林,竹资源是村民们世代相依的财富。新荣村因地制宜发展竹编产业,其溯源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村民们便依靠编制竹梯、背篼等制品谋生。2025年4月,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共同支持的富民车间项目落地新荣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这条依托竹编产业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新荣村的成片竹林
村集体“穿针引线”,贯通竹产业链
竹产业作为新荣村的优势产业,捐赠资金由村集体入股到雅安市龙河新竹编专业合作社,进一步盘活整条产业链。
合作社优先收购村民竹片原料。曾经“论斤叫卖”的竹子,如今成了家门口的“绿色宝藏”。村民们砍竹、削片、售卖,每年4000吨原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真正让“竹山变金山”。
产业的筋骨强起来,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村集体入股资金助力合作社升级装备,购置的削片机、抓木机等现代化设备大幅提升加工效率。如今,新荣村拥有30余名竹编老师、村里60余农户参与编制,产品远销国内外——这根支撑村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柱,正是由村集体和村民携手撑起。
巧手织就“家门口”的幸福
产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让每一位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在合作社“免费培训+企业订单发放+计件收购”的模式下,村民们无需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凭一双巧手就能灵活就业,尤其是留守的中老年村民,平均月增收约1600元,实现了照顾家庭与勤劳致富的双赢。而成为合作社社员的41名村民,依托更稳定的订单,人均年收入稳稳站上了3万元台阶,“家门口就业”成为了有尊严、有盼头的事业选择。
村民集中学习编织技巧,实现家门口就业
赋能“领头雁”,壮大“家底子”
赋能村庄的“带头人”,才能让发展的动能更持久。富民车间项目同样关注带领全村发展的村集体负责人。聚焦“拓宽视野、强化经营、激活动能”,围绕集体资产管理、电商运营、品牌打造等内容设计培训课程,帮助村集体负责人突破传统思维,掌握发展新工具,成为推动振兴的重要力量。
村集体的“家底子”厚实了,才能惠及家家户户。在富民车间项目支持下,合作社完成800平米场地硬化,并添置货车等设备,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联农带农水平。未来两年,按项目机制设计,村集体还将获得4万多元分红,集体资产得到壮大,产业发展的成果正转化为村民共享的实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村民们编制的竹编产品
富民车间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夯实了新荣村竹编产业的根基,点燃了村民们致富的信心与希望。随着村集体的“家底”日益殷实,这根承载着希望与智慧的“翠竹”,正在铺就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