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拂去一层层岁月累积下来的尘土,文物载着故事与气息从历史的特殊时点,排除万难、穿越时空,期待与我们相见。但相遇总是需要契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10万余件珍贵文物在时光隧道中找到了出口,揭示着源远流长、辉煌璀璨的历史文明。
本栏目聚焦这些与我们遥远却又拥有相同灵犀的珍贵文物,以故事、科普、影像等多种形式为大家充分展示沿线文物的历史价值、保护过程的显著成就、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带大家一同见证一泓清水映出的万古千秋。
-98 05 09 23 -
这串数字代表着什么?
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北取土烧砖时发现一块近似方形的青石,在这个名叫鲁潜的人的墓志上,“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赫然在目。
2005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队到当地进行考古基建勘探,听闻有盗墓贼对一座墓葬“挖古”,经验丰富的考古队员立即联想到数年前鲁潜墓志上的文字。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确定为曹操高陵,并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同时也引发无数争议——“七十二疑冢”又何去何从?
2023年4月29日,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一切尘埃落定。
今天
让我们穿越回三国时代
跟着魏武帝的足迹
挖掘这份与南水有关的文化密码
探寻千年的水利传奇
历史推动着现在
现在又何尝不投射着历史的影子?
漳河之畔的七十二座荒丘
让后人误解了千年
流言蜚语,雾里看花,众说纷纭
直到南水北调的勘探锹
叩响了沉睡千年的真相
看渠中清流映出三国画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安阳曹操墓(图片来源:高陵博物馆官网)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葬毕,皆除服。
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
有司各率乃职。
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的遗令从容坦然
褪去战服,尘埃落定
石牌缄默,流水洗尘,胜过千言万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建安十二年北伐告捷
他立于碣石山巅,看沧海吞没残阳
挥毫泼墨间,浪花溅湿了竹简
可鲜有人知的是
那首气势磅礴的《观沧海》
只是山河梦里的一角
他以水为弦
一手执剑 一手扶过沟渠的裂土
弹奏出一曲治世长歌
图片由AI生成
壹
建安七年
始浚仪至睢阳,
汴水通连黄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建安七年,曹操下令挥锹浚仪,修治睢阳渠。古睢水改道,使汴渠连接黄淮两系,自此漕运畅通,江南稻米溯流北上,昔日楚汉争霸的旧河道,在他手中复为南北命脉,这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身。
贰
建安九年
遏淇水入白沟,
漕舸阵马风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官渡一战后,曹操便着手开白沟。建安九年,曹操截断淇水,将黄河的浊浪引入白沟,兴建了沟通黄河和海河的第一条区间运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千艘战船载着月光与刀戈,在星夜下悄然北上。史书里记载:“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邺城的灯火未熄,袁氏的旌旗已坠入浪涛。这条水道,不是征伐的捷径,而是写给北方的第一封安民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官渡之战(图片来源:高陵博物馆官网)
叁
建安十一年
开平虏凿泉州,
北征大获全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建安十一年,北征乌桓时,平虏、泉州两渠破土而生,呼沱河(现称滹沱河)与泃河相衔,粮草如蛟龙穿行燕山,三郡乌桓未及弯弓便已溃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凯旋碣石,沧海涛声中,谁曾想北征之泰然,取之一脉灵渊之底气。
如今因南水的浸润而充满生机的滹沱河
肆
建安十四年
浸润万顷荒田,
稻花香诉丰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建安十四年,曹操重启楚相旧堰——芍陂。芍陂是我国淮河南岸一处古老的陂塘型蓄水工程,为南征伐吴,曹操在淮河流域大规模屯田,漫灌复苏万顷荒芜,稻浪翻涌、岁稔年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龙泉之陂,良畴万顷”,时代不断更迭,芍陂持续修缮,千年后,淠史杭灌区的碧波里,灌溉出岁物丰成的洋洋喜气。
淠史杭灌区——从荒芜到富饶
伍
建安十八年
引漳水入白沟,
邺都水运四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建安十八年,利漕渠凿穿漳水清波,南通黄河流域并通江淮,北达海河流域而抵幽蓟,邺城自此舟楫如梭。曹植在《铜雀台赋》中挥墨“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借早春淙淙的流水与繁茂的果树谱写曹操统治下国家的繁荣昌盛,表达对父亲的歌颂与赞美。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直隶 深州 白马沟》条的记载,“在州东三十里,三国魏主曹丕之弟白马王曹彪牧冀州,引滹沱河入于清漳,以溉高昂之田,境内利之,名曰白马河。”这便是白马渠的由来。它将漳水与呼沱河(现称滹沱河)连通,贯通东西,与平虏渠、泉州渠,与后来司马懿开凿的鲁口渠一同,使邺城成为黄河下游大平原上的南北水运交通枢纽,更对后期中原地区和河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曹操兴修水利(来源:高陵博物馆官网)
而现如今中原地区与河北地区的深厚情谊也在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续写着。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境内的最后一个“超级工程”,穿漳工程是南水北调总干渠的重要节点,担负着南水北调工程向漳河以北地区的输水任务。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经由此处穿越漳河后,告别河南,进入河北。
南水北调总干渠的重要节点——穿漳工程
历史的运河沉入地脉
化作华夏大地的经纬万端
南水北调的长渠跃出图纸
在卫星云图上熠熠生辉
唯有水知道——
从邺城到北京
每一滴奔向远方的水
都是对广阔天地与千里江山的诺言
时光流转 岁月更替
镌刻于方寸之间的历史积淀
淬炼成千里长渠的巍巍堤坝
延绵成万家清泉的粼粼波光
幻化为白洋淀的鹭影萍踪
奔涌成大好河山的经济通途
临碣石而歌者,逝矣
向北方奔流者,不息
当我们饮下一杯南来的水
便饮下了1800年前的月光
与岁月这台留声机
被唱针划过
记录的桨声帆影 海晏河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中地图来源于网络)
撰稿 | 安亦扬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陈思璐
审核 | 李东海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