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极寒!极昼!狂风!秦岭站如何创造南极奇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3 12:44:27   浏览次数:27  发布人:9ffb****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中国科协之声原创栏目。与大家对话,前沿探索娓娓道来,用科学初心与热忱同您交流。中国南极秦岭站作为“十四五”期间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也是中国超级工程的代表,引人关注。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五个科考站、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本期,中国科协之声深度对话秦岭站设计师团队,聆听他们在极地冰原上攻坚克难的日夜。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极端环境中的坚守与智慧尤为动人。秦岭站的建成凝聚了多

    中国科协之声原创栏目。与大家对话,前沿探索娓娓道来,用科学初心与热忱同您交流。


    中国南极秦岭站作为“十四五”期间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也是中国超级工程的代表,引人关注。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五个科考站、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本期,中国科协之声深度对话秦岭站设计师团队,聆听他们在极地冰原上攻坚克难的日夜。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极端环境中的坚守与智慧尤为动人。

    秦岭站的建成凝聚了多方协作,其成功运行为“十五五”极地科考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我国新一代综合型常年站,它将继续支撑中国极地事业迈向新高度。

    【访谈嘉宾】

    秦岭站总设计师:段猛

    秦岭站副总设计师:祝贺

    秦岭站设计团队代表:梁洲瑞

    秦岭站,落子南极的关键一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岭站附近的冰原,不时有企鹅来造访,它们憨态可掬,和秦岭站相映成趣。祝贺 摄

    10月的南极正告别极夜,气温回升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企鹅、海豹开始活跃。在罗斯海沿岸的中国南极秦岭站,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

    万里之外的北京,秦岭站的建筑设计团队在接受中国科协之声访谈时,回顾了他们的南极岁月。据介绍,秦岭站在今年实现了首次越冬,目前正进行站区配套设施的运维与设备调试,迎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们的到来。尽管设计师已无需长期驻守,但国内的技术支持工作仍在持续推进。

    秦岭站的诞生,是一场历时十年的远征。

    作为这座南极科考站的总设计师,段猛在接受中国科协之声访谈时,将这段历程的起点拉回2014年。那一年,他所在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极地建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使命聚焦于南极考察站的功能规划与可行性研究,连续两年前往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及多个国际考察站开展实地调研与评估,为中国既有考察站升级及新一代考察站设计进行预研工作。

    2017年12月初,“雪龙”号科考船抵达恩克斯堡岛,借助直升机将340吨物资精准投送至预定区域,拉开建站序幕。2018年2月7日,秦岭站完成选址奠基。2024年同一天,新站正式启用。十年光阴,见证了中国极地科考从蓝图走向冰原的历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远看秦岭站,被明亮的阳光笼罩其中,透出别样的美感。张体军 摄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从长城脚下到秦岭之巅——国际极地事业的中国印记》的纪录片,入选“典赞・科普中国”百佳科普案例。该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报送,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制作,依托中国海洋档案馆所藏文书、影像、实物等珍贵档案,系统梳理了中国极地考察四十年的发展脉络。

    纪录片呈现的是一个“后来者”的奋进故事:中国用40年时间,深入南极腹地,走完了传统极地大国近200年走过的路。2024年2月7日,秦岭站正式开站,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恰逢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更显意义非凡。

    作为极地考察与建站工作的亲历者,段猛深有感触。“我最早接触南极,就是从第一次去长城站开始。在那里,我们逐渐认识南极、理解考察站的需求特点,进而投身于南极建站工作。”

    长城站作为中国首个南极考察站,自1984年奠基以来,已成为中国极地事业的精神象征。而秦岭站的建成,则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标注出新的高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设计团队在讨论建筑方案,从左至右:段猛、祝贺、赵瑨。林朗 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岭站的主体设计为“南极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郑和下西洋导航使用的南十字星,而内部钢架结构又从“中国结”的元素里汲取灵感。中国院供图

    四十年间,中国南极科考实现了多方面跨越,而秦岭站的启用,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进入新阶段。

    “我们团队参与秦岭站建站工作,是持续多年、多批次的接力。”秦岭站总设计师段猛回忆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岭站总设计师段猛在极地工作期间。万文犁 摄

    自2017年第33次南极科考起,这支团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每一次关键任务现场,如同候鸟,每年11月奔赴南极,次年3月返回,在短暂的夏季窗口期,为这座新站的诞生默默耕耘。

    十年跋涉,终抵罗斯海。2024年,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极地考察迈向新高度的象征——从设计理念到技术实践,从环境应对到国际合作,皆实现了系统性突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岭站41次队度夏考察期间航拍。尹晓斌 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岭站位置示意图。新华社图片

    新站落脚于科学价值与战略意义兼具的罗斯海区域。这里是南极冰盖与海洋激烈交互的前沿,是驱动全球洋流与气候变化的“开关”之一,也因而成为各国竞相设立考察站的热点。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等长期在此布局。在此建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极地科研的“主赛场”,既直面气候变化、海洋环流等前沿命题,也融入大国极地合作与竞争的深水区。

    严苛的环境也催生出更高的设计与建造标准。罗斯海区域拥有南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这意味着秦岭站必须走上绿色、低碳、高效的技术路径。站区能源系统打破传统依赖,引入风电、光伏、氢能等多能互补体系,其中氢能应用为我国在南极首次实践。运行一年来,新能源发电量已达26万千瓦时,绿色理念落地为实实在在的减碳成果。

    建设方式也焕然一新。秦岭站采用模块化装配式建造,主体结构在国内完成预制,运至现场后快速拼装,像“搭积木”一样高效组建,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施工对原始环境的干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施工过程中的秦岭站。祝贺 摄

    从1985年长城站落成,到2024年秦岭站启航,四十年风雪长征,中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而秦岭站,正是这一历程的最新注脚——它不仅是科研的平台,也是技术的展场,更是中国履行南极环境保护责任、参与极地治理的绿色宣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设计草图之一。段猛 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岭站设计效果图。中国院供图

    蓝图与冰原之间,是十年的坚毅跨越。在地球最南端,每一块构件的吊装,每一次系统的调试,都挑战着极限。极端环境下,团队需要破解哪些关键难题,才能将设计精准落地?

    极昼不眠,与窗口期赛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南极的极昼之下,秦岭站的搭建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尹晓斌 摄

    极昼,是南极赠予建设者的特殊“礼物”,却也悄然附带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最直观的感受,是时间感的丧失。”设计团队成员梁洲瑞这样描述。在持续的日照中,昼夜界限模糊,人容易陷入恍惚。项目初期,他和同事们全天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深夜也毫无困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执行夜间任务时——国内已是后半夜,南极却仍是白昼澄澈、四野寂静。每当现场信息传回国内,总能立刻收到各团队的实时响应。“这种跨越时空的坚守,让人特别触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祝贺 摄

    长时间的白昼也悄然拉长了工作节奏。队员祝贺观察到,自己的运动手表上,每日步数常常不知不觉突破两万步。

    而更大的考验,来自生物钟的维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设计师祝贺在秦岭站驻场期间。杨春林 摄

    极昼之下,睡眠极易被打乱,时间错乱逐渐成为常态。“但我们必须要应对。”祝贺说。他们每晚严格拉紧宿舍窗帘,人为制造“黑夜”环境;考察站也严格执行定时熄灯与三班倒制度,确保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

    “在疲劳状态下如果休息不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这是底线,必须守住。”祝贺强调。

    即便在前往南极的途中,特殊的“考验”便已拉开序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设计师梁洲瑞在南极现场。李杰 摄

    “睡眠和地球磁场有关。船经过某些区域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失眠,男性尤其明显。”梁洲瑞回忆道。除了睡眠波动,航行中的另一项任务是协助船上科研人员开展大洋科考。他印象最深的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参与海洋调查工作,学会了过滤海水、生物培养皿涂板等操作。“那是一些有趣又难忘的经历,”他说,“在航程中接触不同领域的科学实践,也让我们对南极的理解更加立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岭站与“雪龙2”号同框留影。祝贺 摄

    极地建设的窗口期极短,容不得半点拖延,“现场问题必须快速响应、及时解决”。以秦岭站的外立面幕墙系统为例,这套精度要求极高的产品,到了现场仍需人工一块块拼装,“误差难免,但最终效果必须符合设计标准”——工程进度与设计精度的矛盾,成了现场最亟待破解的难题。

    “如果严格要求每一块幕墙板都达到理论设计精度,会耗更多时间,大概率完不成窗口期任务,更何况南极环境还多变。”祝贺说,他们必须在现场灵活调整流程。原本计划“每块幕墙板单独定位,同步做气密性处理”,但迫于进度压力,经与国内团队沟通汇报后,他们迅速决策:“先统一完成所有板块定位,再分批次做统一的结构加强和气密性处理。”

    高强度的工作中,运动成了建设者们缓解疲惫的方式。项目现场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被改造成简易健身房,“大家会在这里做力量训练或拉伸;天气好的话,也会到户外走一走,呼吸下极地的空气”。

    建设期间,队员们住在项目旁的临时舱体住房里。祝贺向考察队申请了一个靠窗的办公室工位,“刚好能透过窗户看到施工现场”——即便不在工地驻场,他也能随时观察,“看着这座考察站一天天‘成长’,慢慢建成”。

    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身处施工现场内部,从中观到微观的视角,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祝贺强调。

    在南极,风声就是警报

    南极,这片被称作“地球边缘”的土地,总以极致的静谧包裹着辽阔与苍茫。但对秦岭站的建设者而言,这里不是风景地,而是日夜运转的工地——施工机械的轰鸣、狂风的呼啸、冰碴碰撞的脆响,早已织成日常的背景音。

    哪一种声音最让人紧张?面对这个问题,设计师祝贺脱口而出:“依然是风声。”在极地,风的每一丝变化——它的长短与急缓,都紧揪着科考站每个人的神经。那呼啸声如同凶猛的野兽,预示着未知的危险等级。但对驻站设计师而言,这并非退却的信号,而是战斗的号角。他们心怀警惕,却从未畏惧。

    祝贺解释,南极的风不仅威力惊人,掠过集装箱宿舍舱体时,还会发出尖锐的“呜呜”声。“一听到这种声音,我们就会立刻关注两件事:尚未完工的建筑结构安全会不会受影响?是不是得被迫停工?”在南极,风力一旦超标,高空作业等环节必须暂停,“保障人员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南极,你设计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而是一个能在极端环境下的自维持系统。”作为秦岭站的副总设计师和驻场代表,祝贺这样定义他的工作。恩克斯堡岛的下降风,他有着切肤的感受——“现场的风来得快,风速强,但风向却基本稳定,从一个方向吹向另一个方向。”这种风的特性,正是建设团队必须精准应对的挑战。

    尽管秦岭站是按照承受65米/秒的极端风速进行设计和研判的,但这指的是站体完全建成后所能达到的稳定抗风性能。在2024年1月,离正式开站仅剩15天的节点,站体的外围护结构幕墙板安装还不到70%。此时,建筑正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国内气象保障部门通过卫星图像发来紧急预警:未来12小时内,一场强烈的下降风将正面袭击施工现场。

    “那几年南极气候愈发极端,下降风来的频次和时间都难以预测,甚至一年比一年早。”祝贺回忆道。历史同期通常在二月中上旬出现的下降风,在那年一月中下旬便已压境。考验骤然来临。

    全站105名队员被迅速召集起来召开动员会。当晚11时许,现场团队通过卫星电话与国内深夜值守的后方设计师、风洞实验室及气象部门专家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制定出一个“抢险救灾式”的应急方案。目标是在10小时内,对迎风面几个关键区域的幕墙板进行紧急封闭加固。

    这不再是一次常规施工。全体队员被彻底动员——设计师、医生、厨师全部加入安装队伍,所有工程机械集中调配。连续9个多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后,最后一块幕墙板在大风来临前安装完毕。在最后一个小时里,现场风速已超过15米/秒(约七级风),人员站立困难。最后一批工人是拉着安全绳、由人在前面喊着号子引导撤下来的,因为担心有人在风雪中走失。当十二级狂风最终裹挟着积雪席卷现场时,能见度已不足五米。现场协调工作主要由建设和施工单位履行,祝贺也全程守在现场,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安全返回生活舱。他和领队、其他队员一起在宿舍门口守着,等最后一批人“回家”。

    “那一刻,南极精神不再抽象,而是每个人共同的实地体验。”祝贺说。

    风雪围城,工期紧迫,焦虑是本能的第一反应。但在梁洲瑞的记忆中,这种时刻往往转化为团队凝聚力的高点。“天气恶劣,一两天无法外出,我们反而会凑在一起,集中讨论。”他说。

    当室外狂风席卷冰雪,室内则是另一番景象:一场关于“如何抢回工期”的头脑风暴正在展开。大家细化流程、优化分工,许多在平日忙碌中无暇深究的难题,反而在这样的“暂停期”里,突然找到了解决方案。

    “气氛会慢慢转变,从一开始的焦虑,到后来每个人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梁洲瑞回忆,那种共同面对困境、彼此支撑的乐观,悄然消解了环境的严酷。“在那些瞬间,你几乎感觉不到外面是怎样的天气。”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祝贺 摄

    回顾整个设计历程,祝贺将核心挑战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要挑战,是重新定义考察站本身。它不再只是建筑,而是一个必须在能源、水源上实现全链条自给自足的“高精度工业产品”,介于建筑业与制造业之间。这一定位,倒逼团队在建筑设计中全面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方式——像“搭积木”一般,先在国内完成工厂化生产与预组装,再运至南极进行快速部署。整个过程对设计精度和项目管理提出了极致要求。

    第二重挑战来自协同。建筑设计团队需要与能源、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以及数十个科研观测和实验室专项团队深度耦合,确保各复杂系统在有限空间内精准落位、无缝衔接。

    而最大的挑战,源于人类对南极环境认知的有限。与国内拥有50年甚至更长的可靠气候数据作为设计依据不同,南极即便对研究上百年的国家而言,仍缺乏足够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许多关键设计参数,只能依靠有限的现场观测,并结合中国四十年极地考察经验进行推断。

    正是这种极限条件下的不确定性,促使业主、前后方设计与施工各方凝聚成一个高效协作的大型工作组。在共同研判、共同担责的机制下,中国南极科考站实现了从“进步”到“进化”的关键迭代。

    前往极地和在极地工作期间,设计师梁洲瑞随手拍下的瞬间,企鹅等动物怡然自得,而科考工作也有条不紊,一派和谐共生的景象。梁洲瑞 摄

    谈及在南极最开心的时刻,梁洲瑞的描述里交织着技术成功的欣慰与自然邂逅的惊喜。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目睹各种设备首次顺利启动并稳定运行,“这意味着所有的努力和设想都安全落地了”。而最生动的喜悦,则来自南极的“当地居民”——企鹅的意外造访。他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生命与秦岭站共处的瞬间,那一张张照片,成为了“设施与南极环境和谐共生”这一设计意图最有力的证明。

    当秦岭站最终正式开站时,见证了无数艰难时刻的设计师们,内心却异常平静。总设计师段猛微笑着道出了这份平静的底色:“心底是高兴的,但最大的欣慰只有一句话——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中国科学家精神在南极

    在极寒的南极,随手记录的影像已成为科考队员之间情感共鸣的特殊纽带。这些源自现场的碎片化记录,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构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科普的、更具真实感的极地叙事。

    “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是亲历者主动捕捉并分享的细微瞬间。”祝贺这样形容。这些素材或许不够精致,却因强烈的在场感和直观性,生动展现了极地考察与建设的真实样貌。

    梁洲瑞则分享了他的记录习惯。一方面,他会用运动相机持续记录日常工作,形成类似“工作vlog”的连续影像;另一方面,他也热衷于抓拍南极生灵的独特瞬间——如一队企鱼依次从海中跃上浮冰,或几只海豹慵懒地躺在冰面上晒太阳。这些“独一份”的画面,只有在南极才能捕捉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尹晓斌 摄

    考察队每年举办的摄影大赛,更成为这些影像集体展示的舞台。从中涌现的精彩作品,常常在队员之间广泛流传,成为他们手机与电脑的壁纸——既是审美的选择,也是对这片冰雪世界的情感寄托。

    以上这几张黑白照片,是设计师祝贺在南极驻场期间,随手拍下的建设过程的瞬间,也一直置顶在他个人的朋友圈,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能让更多人看到冰原上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就实现了它的价值。”谈及那部记录中国极地科考四十年的获奖纪录片,曾亲赴南极的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这样表示。于他们而言,这部作品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真切传递了科考的真实状态,在荧幕内外达成了一种无声的共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祝贺的微信头像是一幅极光图景,《孤独的宇航员》来自插画师Scott Listfield。朋友圈里在极地拍摄的视频和照片,至今仍被特意置顶。“在那里奋战了那么久,秦岭站就像自己倾注心血呵护的‘孩子’,总让人牵挂。”

    在他们身上,细腻的情感、执着的理想与科技工作者的匠心相互交融。这份坚守,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如今,更多科研工作者已入驻秦岭站。这座由他们亲手勾勒并变为现实的科考站,正从蓝图走向实践,从建造走向运营。先行的设计者与后续的科学家在此完成使命交接,一种精神得以延续,为中国的极地探索事业注入更为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去年,在秦岭站开站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访谈手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访谈秦岭站的设计师团队,是一个不断被“平静”触动的过程。

    总设计师段猛、驻场设计师祝贺、设计师梁洲瑞——他们讲述多年建站历程的语气,冷静得像在描述一个完成多年的施工图纸。没有夸张的修辞,没有情绪的渲染,甚至面对“最危险的时刻”这样的提问,回答也常落脚于具体的技术决策和应急预案。

    这种近乎刻意的平静,透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专业底色。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平静并非源于情感的匮乏,恰恰相反,它源于极致的理性与担当。在极端环境下,情绪是奢侈品,精确才是生命线。他们用“高精度工业产品”重新定义科考站,用“搭积木”的模块化建造应对施工窗口期的极地环境特殊限制,甚至在睡眠被地磁场干扰时,第一反应是科学记录与分析。

    平静之下,是灼热的理想主义。当梁洲瑞谈起抓拍企鹅队列跃上浮冰的瞬间,当祝贺将微信头像设为极光、置顶着秦岭站的成长影像,你会意识到,支撑他们面对十二级狂风和极昼失眠的,不仅是职业责任,更有一份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南极生态的敬畏,是对“和谐共生”设计理念的执着,也是对祖国极地事业的无声誓言。

    最动人的,或许是这种“平静”所蕴含的传承力量。

    他们没有停留在建成秦岭站的成就感中,而是反复强调,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如今,更多科研工作者已在这座他们亲手打造的站内开展工作。设计师们悄然退后,如同他们安静地到来,只留下一个能在冰原上自主呼吸的“家”,以及一种脚踏实地、直面未知的科学家精神。

    南极的风确实很大,但比风更坚韧的,是这群用理性守护热情、用平静应对风暴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力量,往往以最平静的方式存在。

    中国科协之声编辑 刘炎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责  编:刘炎迅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不推荐电脑端访问(用户少)
    请微信扫一扫,查看完整信息(记得微信收藏)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9ffb****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ikai.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