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黄帝陵:是地理方位,更是精神坐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0 10:42:49   浏览次数:1  发布人:bfe5****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清明时节,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今年4月4日,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活动包括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并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等环节。活动期间,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对先祖的追思

    清明时节,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今年4月4日,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活动包括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并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等环节。活动期间,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对先祖的追思。公祭典礼呈现的盛大景象,是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生动缩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小演员在黄帝陵轩辕庙前表演腰鼓。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黄帝陵祭祀具有丰富内涵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陵祭祀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最早、最权威的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率领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几千年来,伴随着历史发展,黄帝陵祭祀形成的文化积淀内涵不断丰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3月31日拍摄的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开创统一格局的文明基因。黄帝陵承载着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密码。《史记》记载,黄帝“抚万民,度四方”,通过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实现了黄河中下游流域诸部族的整合;建立由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分置治民的行政体系、“云师”官职体系(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设立“监国”制度,铸“合符釜山”青铜信物,构建了中央行政体制雏形;“作舟车”“作合宫”“制音律”“始制衣裳,垂示天下”,开创了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早期国家形态。黄帝还命“隶首作数,定度量衡”,结束了结绳计数的时代,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中华文明由此起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篇章揭开序幕。

    开创龙图腾的精神熔铸。黄帝陵的龙形雕刻见证了中华民族符号体系的形成过程。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文化彩陶中的蛇纹、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等,都反映了早期部族图腾的多样性。黄帝时期通过“合符釜山”的盟誓仪式,将各部族图腾元素予以融合,创造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的复合型龙图腾。龙图腾的文化整合在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秦汉瓦当龙纹中得到延续。《史记·封禅》记载了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乘龙而去,从此,龙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标志,也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象征。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其兼收并蓄的特征,成为中华各民族同为“龙的传人”的文化积淀。

    开创中华文明的独特范式。黄帝陵祭祀传统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创新基因。唐代杜佑《通典》载:“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可见,黄帝时期奠定了夏商周时期井田制的基础。黄帝还确立了“观象授时”的天文历法体系,《史记索隐》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黄帝“迎日推策”。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也使《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说法得到了印证。此外,南宋罗泌《路史·疏仡纪·黄帝》记载,黄帝时期形成了“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的治病理论,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这种“究天人之际”的文明特质,经《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哲学提升,形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宇宙观,至今仍在中医药、农事节气等领域焕发生机。

    起笔“华夷同祖”的历史画卷。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东夷部族的联盟,是“夷夏”互化融合之肇始,这种联盟超越了部族血缘的藩篱,促成更深层次的交融。河南大河村遗址呈现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融合型文化,证实了史前时期中原族群与东夷的交往,是“华夷一家”的历史依据。《国语》云:“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这种理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司马迁将匈奴先祖纳入黄帝世系,北魏拓跋氏改姓元氏自称黄帝苗裔,清朝编修《钦定满洲源流考》构建满汉同源叙事。

    让黄帝陵祭祀焕发时代光彩

    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记忆。黄帝陵祭典分为清明公祭和重阳民祭,庄严而神圣的祭祀活动延续数千年。今年4月1日起,《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黄帝陵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我们既要从历史纵深处理解黄帝陵祭祀的精神内核,也要在新时代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3月31日,演员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迎宾仪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祭祀仪式的现代性重构。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上古祭祀场景,使静态空间转化为动态场域。在数字空间建设“云祭台”,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祭祀空间的延展、祭祀仪式的多维度呈现。比如,中华云祭祖平台运用数字技术重现黄帝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使参与者能够沉浸式体验黄帝文化,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期间,推出网上祭祖,实现现场祭祀与网络祭祀同步进行。黄帝陵景区打造“时空走廊”项目,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祭祀区、文化展示区、体验教育区有机串联,实现祭祀空间功能升级,打开了文化传播新维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3月31日,演员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文化内涵的创造性阐释。研究表明,黄帝传说中“造舟车”“制衣冠”等内容,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集体记忆,要挖掘这类神话叙事蕴藏的创新基因,推动科技自强。黄帝文化中蕴含的“和合共生”的理念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历史回响,“修德振兵”的理念与国家安全战略遥相辉映,要加强研究阐释,使其成为促进文明对话的资源。

    传播体系的生态化建设。传播体系建设既需要传播网络,也需要教育融入。在传播网络方面,要突破单向传播模式,构建新媒体矩阵。例如,有的短视频平台设置黄帝文化话题,采取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在全民共创中促进文化传承。有的网站推出专题互动纪录片,采用分支叙事技术,让观众自主探索文化线索。多所高校开设黄帝文化创新课程,学生通过数字建模复原黄帝时期建筑,用基因技术研究古代农作物,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创新实践,培养具有“文化传承者+创新者”双重能力的人才。

    (作者简介:王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副主任;韩鹏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牛锐 海宁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bfe5****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ikai.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