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用良法善治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虽已入冬,但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仍碧空如洗,景色怡人。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晶莹剔透的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阳市坚决扛稳水质保护政治责任,深入实施渠首核心水源区保护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以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区为引领,用法治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引导城乡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实现“水质保护、绿色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法治文化的形成,仅是南阳市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效之一。
“围绕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建设现代化省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和要求,全市通过推进地方立法,规范行政执法,完善司法保障,创新法治宣传,加强对南水北调水环境保护、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建设中医药名都等领域的法治保障,促进各级各部门自觉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全面提升全市法治建设水平,确保经济社会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说。
因地制宜打造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
“在游玩中还能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治熏陶!”每逢节假日,淅川县渠首湿地公园游人如织,三五成群的游人驻足在广场前,津津有味地浏览着法治展板。
据了解,淅川县司法局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普法宣讲团,每年深入渠首和沿库乡镇、村庄开展“法润渠首与法同行”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以“八五”普法为契机,开展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工作,在汤山湿地公园建设渠首法治公园,设立各种雕塑展板130余处,在11个沿库乡镇村庄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247个,在每个行政村建立法律图书角、法律咨询室、法治文化宣传栏。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辖区内有南水北调干线186公里、渠首工程和配套工程160公里。
“古有京杭运河,今有南水北调。”南阳市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用法治力量守护沿线的绿水青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汉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南阳名人辈出,文化富集,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项,其中黄山遗址被誉为“中华瑰宝,千年一遇”。随着卧龙岗文化园、医圣祠文化园兴建,黄山遗址考古公园、楚风汉韵文化体验综合体等纳入国家、省文旅“十四五”规划,南阳文化软实力将得到不断提升,厚重文化传承创新凸显了南阳楚风汉韵、既丽且康的独特城市气质,为法治文化升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市致力研究探索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形式内涵,以‘护航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为主题主线,与绿色崛起、美丽富民发展主题有机融合,不断推动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南阳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孙云飞说。
南阳市坚持“共商规划、共建设施、共享成效”原则,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深入挖掘南水北调沿线的移民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传统法律文化丰富资源,以“立法保护生态安全、执法筑牢生态屏障、普法彰显生态价值”为建设目标,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风景线,不断完善“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空间布局,扩大规模效应。
如今,南阳市通过充分发挥全民守法普法的功能作用,已经建成一批设施完善、方式多元,集法治宣传、文化传承、道德滋养、知识普及、生活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努力形成全民共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大格局。同时,结合南阳地域特点,建设了一批法治宣传教育阵地。
法治护航美丽乡村建设
漫步在南阳邓州市韩营村的田间地头,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山峦,旁边是被潺潺流水环绕着的农家小院,呼吸的是大自然气息……韩营村西连丹江口水库,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仅900米,禹山、汤山、朱连山三山环抱,丹江口水库、引水干渠、输水干渠三水环绕。
“我们村三山环抱、四水环绕,交通便利,拥有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资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民们纷纷说道。
过去的韩营村,由于人居环境差,交通不便,大多数人都更愿在城里生活,不愿回来,村里发展陷入困境。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对乡村规划、公益事业到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等大事小情,全都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进行推进,村容村貌很快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重回村里。
韩营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结合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有了美丽乡村环境的“面子”,打实了产业振兴的“底子”。韩营村着力于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之路,依托旅游活动项目,组织脱贫户开展协作服务实现增收……通过农旅融合,韩营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韩营村的变化,是南阳市法治护航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南召县崔庄乡马良村曾是贫困村,如今,是被命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民们感慨道:“村里定期给我们送上‘普法礼包’,鼓励大伙儿学法用法,用法律守护美好生活。”
马良村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让村民的幸福感绽放在脸上,洋溢在笑声里。
如今,南阳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网格化社会治理要求,在全市构建由12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38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引领,“四级同创、三级示范”法治创建活动为抓手,坚持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融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创新实践,加强基层矛盾化解,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市域治理“南阳样板”,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局面。同时,全市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乡村大讲堂、法治文化游园等法治景观带,使法治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幸福产业的重要力量。
法治建设凝聚发展合力
“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与规范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共治相结合、教育与奖惩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南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的内容。
“《南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南阳市自有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八部地方性法规,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巩固南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重要举措,对于全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必将发挥积极的法治保障作用。”南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依法治市办主任金浩说。
南阳市委将法治建设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坚持每年不少于2次听取研究解决法治建设相关工作;南阳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的重点、改革发展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制定立法项目,积极主动作为,严格立法程序依法立法,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市政府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政府常务会重要议题,定期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重大问题。
“已经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南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南阳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重大举措,将为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南阳市政府市长王智慧说。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土质好不好、肥力足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谈起《南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南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生起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市立法史上最大规模的调研,现场查看省市重点项目77个,走访大中小企业86家,暗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13个,召开企业家座谈会17场,发放调查问卷222份,收集意见建议101条,采纳20多条,立法之路载满民意。
同时,南阳市坚持把法治建设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提高考核权重,不断强化“关键少数”及各地各单位法治建设自觉意识,凝聚法治建设合力,推动全市法治建设不断迈向高水平。
如今的南阳,在法治保障与支撑下,更有颜值、更有气质、更有持续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