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沈洪兵:加强公共卫生国际科技合作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5-07-21 10:28  浏览:369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7月21日,《健康报》刊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的署名文章《加强公共卫生国际科技合作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文如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关乎全人类命运的重要国际议题,需要各国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联合攻克重大科学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汇聚起维护世界人民健康福祉的强大科技合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深刻认识机遇挑战,不断推进合作向纵深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深刻认识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每一次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从鼠疫、霍乱到埃博拉、SARS,再到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每一次人类最终赢得抗疫斗争的胜利,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的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显著加大,对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提出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公共卫生问题已不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孤立事件,而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解决当前传染病跨国传播风险不断加大、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不断加剧等公共卫生难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公共卫生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共享科研成果、技术资源和防控经验,助力各国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提升全球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能力,促进全球携手构建更加坚实的公共卫生防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我们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开辟多元化科技合作渠道,强化公共卫生科技人才交流,不断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国家(地区)对口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我国第一时间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积极推动抗疫知识信息共享,毫无保留地分享新冠临床诊疗、风险预测、药物研发、疫苗实验、方舱建设等防控救治经验,同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等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推动公共卫生科技开放合作的真诚愿望和责任担当,受到各方高度肯定。

二、清醒认识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多重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科技合作设置重重障碍,形成了所谓的“小院高墙”。不仅限制了科技资源的自由流动,也阻碍了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此外,一些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了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出口,不仅损害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正常秩序,也影响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是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但投入方向相对分散,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相关科技资源需要有效整合。同时,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科研机构和人员之间缺乏机制化的沟通与协作,机构间信息和资源等科研力量尚未形成合力。这些问题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话语权、竞争力以及合作的深度、广度。

三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储备方面,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短缺,难以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任职等深度参与全球公共卫生事务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方面,相关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受科研环境和待遇等因素影响,我国在吸引和留住公共卫生高层次科研人才方面仍面临挑战。

三、准确把握推动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多元机遇

一是全球合作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共识创造良好氛围。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各国普遍认识到必须加强科技合作和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应对人类健康威胁。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也更加注重通过国际合作取长补短,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自身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际社会形成的广泛共识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和资源,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科技强国建设筑牢科技创新根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建设科技强国,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华发展,公共卫生领域也将有更多机会享受到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红利。

三是健康中国建设和疾控体系改革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锚定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积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我国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防范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实施“新发突发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等公共卫生科技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平急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我国参与公共卫生国际科技合作的潜力动力不断释放。同时,我国多年积累的公共卫生国际科技合作成功经验,也为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

展望未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继续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开放环境,积极推动展开更加广泛深入的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将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深化重点合作。根据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和我国实际,明确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统筹协调国内外科创资金、科研团队等资源,加强疫苗、药物、检测试剂、防控策略措施等领域的科研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三是发挥疾控机构桥梁纽带作用。疾控机构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交汇点,要持续加强核心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疾控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促进疾控机构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优化开放环境。一是开放公共卫生科研设施和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公共卫生科研设施和科研平台向全球科学家开放使用,鼓励和支持我国科研机构和人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多边科研合作,依托“一带一路”等机制平台开展与相关国家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我国在公共卫生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影响力。二是探索新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诊断治疗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助力提升全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三是支持科研数据跨境安全流动。完善科研数据跨境安全流动管理,建立健全科研数据共享机制和安全保障措施。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共同推动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和有效利用。

(三)一体推进公共卫生领域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优化公共卫生领域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制定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措施、提高人才待遇保障、构建包容多元工作环境等,促进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人员的深入合作交流,吸引更多高层次科研人才来华工作和发展。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力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客观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和社会责任感。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标准,推动人才评价机制的国际化进程。四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健康的学术生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挑战科学难题,不懈追求真理。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珍视人才的良好风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在国际科技合作舞台上与各国科技工作者并肩作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促进科技进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洪兵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发布人:d8d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