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成片的风能项目在戈壁滩上建设,收益可反哺水利工程;在建设水网和开发清洁能源的同时,供水成本降低,盈利能力提升……
从打造“水网+新能源”的绿色调水模式,到探索一套从水资源开发到终端供水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青海大地上生发着央地协同相互促进的故事——
2023年11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与青海省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两手发力”协同推动青海水网建设,初步探索形成了央地合作推进区域水网建设的新模式。
近两年来,“青海模式”不仅加速了区域水网的落地实施,更在投融资机制、资源整合等方面探索破解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瓶颈,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水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次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水之于青海,有着特殊意义。
因水而名,却一度为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水资源而犯难。
“从前,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上,大多依赖财政资金,‘两手发力’的办法不多,资金筹措困难。”青海省水利厅规划计划财务处工作人员李子亚提到,“2023年批复印发的《青海省水网规划》明确提出,将规划建设超1000亿元的水利项目,长远来看,仅靠财政资金支持远远不够。”
而对于当时成立两年多的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来说,作为国家水网建设领军企业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运营主体,也需要与西线工程的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受水区青海进行深度合作。
一方有融资需求,一方有发展需要,合作的愿景同频共振。
2023年6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聚焦国家战略所需、青海发展所向,主要领导多次会晤后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市场化、实体化、项目化、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和青海水网建设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同年11月,双方在西宁合资成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自此,央地联手推进青海水网建设的新平台正式搭建。
新平台如何整合双方优势?“南水北调集团发挥融资、技术、人才优势,青海省提供资源、政策保障,双方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了地方资金筹措困难问题。”李子亚说。
单从双方合作的首个省级水网重点项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来看,“央地合作”的执行效能已经凸显——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可研编制、审批及开工准备,大幅度缩短前期工作周期,较同类项目效率提升40%以上。
“公司成立工作专班,请专家进行技术把关、审查及方案优化等工作,专人对接企业、金融机构。同时,集团以货币出资,青海以盘活省水电设计院等存量资产出资,落实了资金渠道,自然效率更高。”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企业发展部工作人员王永永说。
这项自2014年就启动工程规划的重大项目,在“央地合作、优势互补”的机制推动下,快速落地实施,实现“最后百米”冲刺跑。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总干段)主体工程已于2025年6月1日全面开工。
一个水能融合的创新构想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对青海公司来说,如何保障项目建设运行的资金稳定性、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是发展绕不开的“必答题”。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之——那棱格勒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总投资约113.68亿元,预计2030年投用发挥效益。项目供水达产过程较长且存在不确定性,运行还贷还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怎么解决?
“从《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中找方向。”王永永说,“《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水网与能源产业布局融合发展,这坚定了我们探索建立水能融合综合开发模式的决心。”
青海省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居全国第二,是我国第四大风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充分利用青海风、光自然资源禀赋,探索“水能融合”新路径,以新能源收益反哺水利工程。
“青海拟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项目配置3吉瓦(GW)新能源开发指标,利用新能源项目的收益,实现‘水能互补、以能养水’提升项目‘造血’能力。”王永永进一步解释。
新能源项目“短、平、快”的特点,消解了水利工程周期长、回报低的痛点。1吉瓦新能源项目每年收益约5000万元,这笔收益将在水利项目建设的长周期内,给予企业现金流,保障项目长期稳定实施。
配置新能源指标,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提升项目收益,满足水资源配置需求,降低供水成本……实施“水网+新能源”,获益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项目供水区的用水大户。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预计可为盐湖产业提供2.37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支撑钾肥年产能913万吨、碳酸锂年产能23.6万吨,为助力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坚实的水支撑,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以前支撑盐湖产业发展的水源单一,企业多依赖地下水。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产能提升,现有供水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工程建成后将缓解盐湖产业发展的资源性缺水问题。”李子亚说。
一套由点及面的全产业链
“青海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更在于其“调水+”的综合开发理念。区域水网建设有了新路径。
“我们总结‘调水+’理念经验,进一步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深化拓展‘调水+能源’‘调水+电力’‘调水+现代农业’‘调水+生态’等综合开发战略,探索建立‘水、能、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统邦介绍。
“以‘调水+现代农业’为例,我们计划在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通水后,与相关企业合作,将盐湖周边盐碱地改造成农田及畜牧用地,进一步放大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马统邦举例。
发展理念升级,产业布局延伸,一个集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的水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南水北调集团在青海探索构建“水源工程一输水工程一净水工程一配水工程”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实现从水资源开发到终端供水的一体化运营。
“从那棱格勒水利枢纽的水源工程,到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的输水工程,再到格尔木地表水厂及配套管网的净水配水工程,我们主动承担上游水库运营管理、下游水厂项目法人等职责,完善了柴达木盆地现代盐湖产业水资源保障体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宝琎说。
一子落,满盘活。当前,南水北调青海公司已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方政府和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企业对接合作。
央地协同、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已从柴达木盆地“开花结果”,在青海全省的水网布局中“落地生根”。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拓展‘调水+’建设青海水网的新模式,推进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加多元的合作,为奋力打造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青海模式’、助力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谢宝琎表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者:王鹏翔
来源:中国水利报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