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160年,“骏马”归来
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十二生肖铜像原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喷水池装置,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十二尊兽首自此流失海外。2007年,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何鸿燊斥资6910万港元购回马首铜像,并于2019年11月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如今,历经160年漂泊,马首铜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
“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海晏堂是圆明园长春园北部西洋楼建筑群中最大的一组建筑,它仿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海晏”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海晏堂正门朝西,两层十一开间,西立面中部楼上设有大门,大门前石阶分别立有石鱼、石狮各一对。石阶两侧除了西式汉白玉栏杆外,还设计了跌水(水扶梯),水流沿跌水逐级跌落,流至楼前水池。
海晏堂前的水池呈菱形,池中间有座圆形喷水塔。池东有一座雕刻精美的巨型牡蛎形番花。在石牡蛎两侧,分别排列有十二尊青铜雕像。
北面从内至外依次是,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南面从内到外依次是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
十二生肖铜像按照时辰规律排列,每到一个时辰,铜像便轮流自口中喷水。人们根据喷水的动物就可以知道大概时间了,所以又俗称“水力钟”。正午时分,十二生肖自口中一起涌射喷泉,场面壮观。
1860年,海晏堂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主体建筑尚保存完整,但随着庚子事件及清朝的倒台,海晏堂由于建筑庞大,石件雕刻精美,成为西洋楼重点被破坏的对象。
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末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放,海晏堂主体建筑仅剩蓄水楼高大的土台基。百年来,正门前喷水池中的巨形石雕贝壳,依旧静静地躺在原址上。
“中西文化中的浪漫一击”
十二生肖铜像由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宫廷造办处的匠师们精心制作。既揉合了东西方审美,也体现了我国宫廷匠师极高的工艺水准。
正如学者所称,大水法及十二生肖雕塑的建成“促成了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中的浪漫一击”。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国家,喷泉一般为LT人像,原本郎世宁想在这里放西方的LT雕塑,但乾隆不同意,后来郎世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就用了十二生肖的主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兽首,而在原本的喷水装置上,每个生肖是兽首人身,姿态各异。比如牛拿着拂尘、兔摇着折扇,猴手持棍棒,猪抱着弓箭。
在雕刻的手法上,兽首结合了中西方传统雕塑的特点。铜像表面,可以看到根根分明的身体和绒毛和面部纹理。比如马首的马鬃、猴首的脖颈、猪首的鼻子褶皱等,每一个兽首表面的细微之处都是非常精细的錾工刻画,清晰逼真。
而对兽首毛发表现最丰富的,就是此次回归的马首了。马首的毛发分成了三组,左右两边各一组,中间一组。马背上的毛发基本也分为三组。
这样毛发的分组方式,在西方绘画中是常见的,例如格罗的《拿破仑在埃劳战场》中的马的毛发分法很接近马首。
除了雕刻手法,兽首的铸造工艺水平也相当高超。据X光照相结果显示,马首除了颈部前下方有数个锔钉外,QT各个部位都无明显的分铸焊接痕迹。
由此可见,马首采用了传统失蜡法浑铸而成,其颈部、脸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头都应为一体铸造,形象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