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的三种境界:向上社交、向下兼容、向内安放
之前,参加了⼀个⼩范围的⽂学交流会。
主讲⼈是⼀个研究古代⽂学的学者,极为推崇苏轼。
他说苏轼上可陪名公巨卿,下可陪卑⽥院乞⼉,⼀个⼈时,⼜可独享⼈间清欢。
这样的处世态度,让他学到了如何处理与他⼈、与⾃⼰的关系。
后来,我认真琢磨着这⼀番话,也渐有所悟。
每个⼈终其⼀⽣,都在寻求和世界最好的相处⽅式。
⽽向上社交、向下兼容,向内安放,⼤抵就是⼈⽣的三种相处境界。
01
向上社交
俗话说,读好书,交⾼⼈,乃⼈⽣两⼤幸事。
⾼⼈眼界辽阔,⾏事⾼明,如果能与他们相处,会受益颇多。
画家刘⼩东与阿城相识时,阿城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作家,莫⾔、王朔等⼈都极为推崇。
刘⼩东也曾直⾔:“我在阿城⾯前就是个⽩痴。”
在他的创作道路上,阿城曾多次帮忙,为他的作品展览担任艺术指导。
有⼀次他画了《三峡⼤移民》,请阿城帮忙写⼀点东西,阿城只说试试看。
结果没过多久,竟拿出来近⼗万字的⽂稿,事⽆巨细地交代了三峡的历史,内容翔实,⽂字考究。
阿城极致的做事态度,让刘⼩东由衷地佩服。
于是,他重返三峡,⼏乎踏遍每⼀个⾓落,呕⼼沥⾎地⼜创作出了《温床》这⼀幅新的三峡作品。
巴菲特说,“你要成为⼀个赢家,就必须和赢家⼀起奋⽃。”
与厉害的⼈共事,你会潜移默化地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式;与他们交流,⼀席话就能解开困扰你许久的迷津。任正⾮曾谈到华为早期的经历。
1997年之后,华为内部思想混乱,主义林⽴,“如何让全员劲往⼀处使”,任正⾮眉头紧锁,⼀直不得要领。
后来,他邀请⼈民⼤学的教授们⼀起讨论,教授们你⼀语我⼀⾔,不知不觉就把公司“春秋战国”的局⾯摆平了。
那时,任正⾮很感慨,⼈⼤的教授如此厉害,不费功夫地就统⼀了全公司的认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道:“⼀个⼈的思想还没有强⼤到⾃⼰能完全把握⾃⼰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个⽐⾃⼰更强的⼈。”
每个⼈都有⾃⼰的局限。
以能者为镜,可以照见不⾜,以强者为灯,可以指引⼈⽣万⾥路。
我们与那些⾼⼈为伍,⽅可抵达⼈⽣巅峰。
02
向下兼容
看过⼀个段⼦:
“当你发现有⼀个⼈,你说什么他都能够理解,你好像找到了灵魂的知⾳。实际上,你可能只有1%的可能性是找到灵魂知⾳,99%的可能性是遇到⼀个情商和智商都⽐你⾼的⼈,他在对你向下兼容。”
与⼈相处时,懂得向下兼容的⼈,都会特意放低⾃⼰。
他们不对地位低于⾃⼰的⼈居⾼临下,不对见识⽐⾃⼰少的⼈盛⽓凌⼈,⼀⾔⼀⾏让⼈如沐春风。
南齐陆慧晓⾝居⾼位,曾连任五府长史。
但是上⾄达官贵⼈,下⾄贩夫⾛卒,每次有客⼈来拜访,他都亲⾃迎送,没有⼀点架⼦。
同僚劝他注意⾃⼰的⾝份,不要失⼤体。
他却说,按照⾝份贵贱区别对待,这样的⼈太庸俗了。
儒学⼤师马⼀浮写过⼀句诗,识乾坤⼤,犹怜草⽊青。
真正有格局的⼈,既能见天地之⼤,明⽩星河璀璨,天地⽆垠;亦能体察到那些低到尘埃⾥的⼈的悲欢,与他们平等对话。
“蒋勋说红楼梦”吸引了⼀批听众,其中不仅有知识分⼦,还有⼀些菜贩⼦。
有⼀次讲课时,蒋勋说《红楼梦》⾥让他最震惊的就是晴雯之死。
晴雯临死时,话都说不出来,为了表达爱意,她和宝⽟交换了内⾐。
结课后,菜贩⼦模仿晴雯对宝⽟做的,送蒋勋⼀条红内裤,⽤最私密的⾐物表达对他的感激。
蒋勋不仅没有嫌弃,反⽽觉得他们甚是可爱,郑重地收下了这份情谊。
中国农业⼤学⼈⽂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曾发表了⼀篇毕业致辞《像弱者⼀样感受世界》,他动情地说道:
“⽆论你从事什么⼯作,请你努⼒理解那些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员,努⼒理解那些⽼弱病残⼈群。”
⼭锐则不⾼,⽔狭则不深。
真正有涵养的⼈,从不会⾃恃⾝份地位,⽽是能以同理⼼、悲悯⼼,去对待弱者,去包容这个世界的参差。
03
向内安放
意⼤利作家卡尔维诺曾写过⼀篇荒诞⼩说《孤独》:
在⼀个晚上,主⼈公碰到警察在抓⼩偷。他因为闲得慌,竟然三次加⼊⼩偷的偷窃⾏为中,⼜三次加⼊到追捕⼩偷的警察队伍⾥。
最后,⼩偷和警察都失去了踪迹,偌⼤的街上,只剩他⼀⼈时,他⼜百⽆聊赖地⼿插⼝袋,迷茫地不知要去向何⽅。
这个故事看似夸张,却是许多⼈的真实写照。
我们太汲汲于他⼈的联系,⼀旦断掉,便⽆所适从,内⼼惶然且空洞。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说道:“每天有⼀两个⼩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跑步也罢,写⽂章也罢,我都不感到⽆聊。”
与朋友觥筹交错,固然是⼈⽣⼀⼤乐事。
但偶尔从世俗的喧嚣中抽⾝出来,与⾃⼰相处,其实也是⼈⽣的另外⼀种享受。
诺贝尔⽂学奖热门候选⼈残雪为内⼼建⽴了⼀座精神花园。
她特地从北京搬到西双版纳,在层层青⼭中,感到⼀种久违的闲适。
她鲜少参加⽂学活动,偶尔⽤邮件跟读者交流阅读感受。
每天六点多起床,绕着⼩区外慢跑,⼀边跑⼀边放空⾃⼰。
等到九点钟的时候,她会学习两三个⼩时,翻着厚字典,阅读哲学或⽂学原著。
晚上写作的时候,她在桌上铺开笔记本,静坐两三分钟,然后把⾝⼼都交付给⽂字世界。
残雪妥帖地安放内⼼,在⼀个⼈的世界享受着独处的妙趣。
蒋勋在《孤独六讲》⾥写道:
⽣命⾥第⼀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写诗给⾃⼰,与⾃⼰对话,在⼀个空间⾥安静下来,聆听⾃⼰的⼼跳与呼吸。
我相信,这个⽣命⾛出去时,不会慌张。
⼈⽣这⼀趟列车,来来往往,没有谁可以久伴。
我们终究要学会如何与⾃⼰相处。
我们终究要学会如何与⾃⼰相处。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热闹褪尽后,仍旧感受到独处的清喜。
▽
周国平说过:
没有⼈能够完全脱离社会⽽⽣活,也没有⼈必须为了社会,放弃⾃⼰的⼼灵⽣活。⼈是群居动物,必然要学会如何与他⼈交往;
但⼈⼜⽣⽽孤独,所以也要明⽩如何与⾃⼰相处。
向上社交,是⼀种智慧;向下兼容,是⼀种修养;向内安放,是⼀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