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终于找到你 还好没放弃丨鲁健访谈
2023-07-04 17:57  浏览:827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姿态优雅、体形端庄的美人鸟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翩翩起舞的精灵仙子

说的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生物界“活化石”,朱鹮


朱鹮诞生于大约6000万年前

今天,观赏朱鹮已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40多年前

这种美丽珍禽曾一度濒临灭绝


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朱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

排除万难三赴秦岭

终于在1981年5月

与筑巢在陕西汉中洋县深山里的7只野生朱鹮

来了一场“绝美相遇”

朱鹮暂时从“野外灭绝”的名单中被划除

为拯救和复兴这一物种保留了最后希望


从1981年的7只

到今年全球朱鹮数量有望突破万只大关

中国朱鹮保护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刘荫增

从北京移居到陕西洋县

他始终心系朱鹮

把朱鹮保护一步步提升到文化认知层面

每每来到朱鹮觅食的稻田

刘荫增都感慨万千

他说,我的心在这儿呢!


艰辛找寻:历时三年,行程五万公里

刘荫增寻找朱鹮的故事要从上世纪的一张照片讲起。1978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基波在“三八线”上拍到了两只朱鹮,引起各方关注。

“当时我们连一张朱鹮的照片都没有,动物所只有两个1964年的标本。乔治·阿基波拍到的这两只朱鹮,给出了明确的信号,朱鹮还存在。”然而从1964年到1978年的14年间,中国没有任何有关朱鹮的报道。“我搞了小二十年鸟类研究,一直跑野外,从来没见过这种鸟。”能找到朱鹮吗?接到任务的刘荫增陷入茫然。

任务期3年、总共8000元经费外加一辆二手吉普车,刘荫增带领5位队员毅然踏上寻找朱鹮之路。3年间,他们先后走访14个省,始终没找到朱鹮的踪迹。彼时,刘荫增写好总结,准备对世界宣布调查结果,然而在最后环节,他临时改了主意。

“秦岭很多小盆地的情况我没有调查,心里不踏实。”

1981年5月,刘荫增三赴秦岭。当地两名猎户提供线索的当晚,他就动身出发。第二天下午快到金家河时,东南方突然飞来一只鸟,“脖子伸得很长,翅膀底下是红色的。”虽然只是匆匆一瞥,鸟就飞走了,但刘荫增凭借多年野外工作经验确定是朱鹮。

刘荫增在姚家沟水田第一次拍摄到朱鹮。而这只朱鹮的巢就在水田附近的青冈树上,通过观察,他发现是两大三小,一共5只。当天晚些时候,刘荫增又发现另一对成年朱鹮归巢。就这样,他一口气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

此后,在当地各级政府,尤其是林业系统的支援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调查工作,最终确认,刘荫增发现的是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刘荫增率考察队先后走访全国14个省寻找朱鹮

全球朱鹮数量今年有望突破万只大关

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到1990年,朱鹮的数量增长到19只,相当于平均每年增加1只。随着中国对这一濒危物种进行的持续探索和有效保护,朱鹮种群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00年,朱鹮数量突破100只。200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朱鹮的受威胁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最近10年,朱鹮营巢地逐渐超过700处。2021年,全球朱鹮总数突破7000余只。今年,全球朱鹮数量有望突破万只大关。

刘荫增预估,目前,全国范围内野生朱鹮数量大约不超过5000只。“对一个物种来说,‘5000只’还是不稳定的。每一个物种的野外数量得达到一、两万只,才能稳定下来。”

为防止朱鹮灭绝,刘荫增很早就提出“再引入”。“‘再引入’就是异地饲养,时间长了再返回来。这时候,朱鹮的血缘关系就相对远了,适应性也好了。”


刘荫增一直关注自然环境变化对朱鹮生存的影响。他提到,目前,洋县的一些农田已经废弃,朱鹮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因此要给野外朱鹮补充食物。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引汉济渭”工程对洋县水系的影响,已向当地政府提出报告,建议在河口区建三个沙洲。“保留沙洲,让朱鹮能停留。修高铁时,我们就提出来,希望在主要河道路口修铁丝网。现在,高铁两侧只有在洋县这段有铁丝网。”

刘荫增还提到,过去主要是强调保障朱鹮数量增长,今后,在这个基础上,要提高理论研究。“现在专门组织了一个‘朱鹮创新联盟’,从基础着手,研究种群的结构和密度,希望能把中国在自然保护方面的经验留下来。”

四十余载牧鹮路

朱鹮生活的原野成为心之所归

“朱鹮除了吃泥鳅,也吃二化螟等水田的害虫。尤其在冬季,它还会翻稻田梗,吃害虫。严格说,它是益鸟。所以老百姓特喜欢它,把它看成一个吉祥之鸟。另外,它终身一夫一妻,结婚时候也都用它象征吉祥。”

其实,刘荫增在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时,当地人还完全不了解物种保护的意义。他曾对乡亲们说,保护好朱鹮,一定能够让洋县人民得到回报。而今,他的话已经成为现实。

朱鹮的成功救护,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自1985年以来,14只朱鹮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心愿和复壮种群的希望,先后在日本、韩国落户。近年来,中国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刘荫增说,保护朱鹮要上升到文化层面,才能深入人心、源远流长。他从中国古诗词汲取灵感,专门创作了一首《牧鹮谣》:洋州有红鹤,冠名曰朱鹮,筑巢于岩树,涉嬉在河滩。“我为什么写这个东西,是为了让孩子们听,希望他们也来保护朱鹮。”

40多年前,刘荫增踏破铁鞋来到洋县的这片水稻田。此后,他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开展保护朱鹮的工作。退休后,为了能够时常与朱鹮相伴,刘荫增从北京移居到洋县。

当年,朱鹮数量增长到20多只的时候,刘荫增时常盘桓在朱鹮夜宿的水稻田。而今,这里也成了他的心之所归。“跟学生们、跟朱鹮在一块,心情完全不一样。”87岁的他心心念念的始终是如何更好地保护朱鹮,他说,“我的心在这儿呢。”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发布人:864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