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几代人织密一张流感监测网
2023-04-25 16:12  浏览:88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4月1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023年第14周《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数据显示,目前,甲型H1N1和H3N2两种毒株在我国北方省份的流行呈下降趋势,但在南方省份的流行仍然持续。

流感是一种古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流感监测网络也是我国首个建设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中国流感监测网络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为我国和全球流感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撑。


1992年,朱既明院士(左)在实验室指导工作▲

■流感监测网络是我国首个建设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

流感传染力强、传播迅速,并发症凶险,流感病毒抗原性易改变,每年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对此,有关部门需要及时监测,提供足够的病原学和流行学数据,进而公布流感疫苗株,用于指导流感疫苗的生产和接种。

流感监测网络是我国和全球新发传染病病原的早期监测体系之一,是防控流感和应对流感大流行的重大核心平台。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成立全球流感监测网络,流感成为第一个进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

2011年5月,该网络更名为全球流感监测与应对网络,主要基于病毒分子生物学、病毒生态学、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多种方法,实时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趋势,追踪流感病毒变异,及时发现流感流行株、新毒株或变异毒株,做出预警,并为流感疫苗株的推荐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流感监测网络是我国首个建设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经过不断探索,我国流感监测工作从早期自愿、分散、无统一标准的状态,发展到目前系统、规范、快速响应的监测网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1952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流感病毒及早期监测研究。195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病毒学家朱既明创建第一个流感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流感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早期病毒株监测识别和防治指导工作。

1957年2月,由H2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大流行首发于我国贵州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为指导全国流感防控工作,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流感监测和研究工作,获取流感样病例报告数据、病原学监测数据及流感疫情暴发报告。

1958年,国家流感中心编写发行《流行性感冒手册》,用于指导全国流感防控和研究工作。

1977年,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监测网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研究室及国家流感中心原副组长郭元吉率先开展流感病毒生态学研究,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动物流感特别是禽流感病毒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989年,我国启动小规模、长期流感主动监测。2000年,借助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项目,我国在全国建立8家网络实验室和31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初步形成流感监测网络的雏形。

2004年,在卫生部的统一领导下,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开始系统建立,2009年后,流感监测网络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地市和部分县,逐步设立408家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

此后,中国流感监测网络逐渐扩大和完善。2010年,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是全球第五个、发展中国家中唯一一个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目前,中国流感监测网络由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技术实施单位组成。

2018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机构共同发起倡议,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世界流感日”,引导并呼吁全球“狙击”流感。

■流感监测技术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

中国流感监测网络的建立与发展,伴随着我国流感监测水平的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手段从单纯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发展到采用核酸分子技术检测流感病毒,从早期人工登记到结合计算机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预测预警。

改革开放前,我国流感监测所用技术基本停留在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即利用鸡胚、小白鼠和一般血清学测定,远落后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流感中心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流感监测研究,引进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设备,提高流感监测水平。

此外,监测内容也不断丰富。当前,流感监测网络以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病原学监测为核心建立一系列监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1)流感样病例监测,涉及流感样病例的报告、采集和运送,对流感毒株进行基因特性分析和耐药性分析,获取流感病毒抗原性、耐药性分析和基因特性数据,录入中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进行流感样病例监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即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流感病毒亚型鉴定;

(2)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

(3)生物安全监测;

(4)我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管理,我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等信息系统管理及网络信息安全。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将流感列为丙类传染病,纳入法制化管理。

为了不断规范管理和提高防控质量,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流感监测及防治相关政策文件及技术规范文件,如:

2000年开始制订规范性的流感监测方案和流感监测技术指南,先后制定了《全国流感监测方案》《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方案和技术文件;

2007年开始对全国监测网络实验室开展盲样考核;

2008年出台《全国流感监测质量评估方案》《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及《流行性感冒诊断和治疗指南》等技术性文件。

基于此,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实现了一系列目标,如及时掌握流感流行情况,对病毒变异提供监测,为流感疫苗株和流行代表株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耐药性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并对可能造成风险的病毒进行监测预警,同时,为疾病负担相关研究提供证据。

■流感监测预警能力亟须提高,公众对流感危害和疫苗作用的认识亟待提升

2022年,是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成立65周年。然而,目前我国疾控体系机制体制建设尚不完善,亟须提高流感监测预警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疾病预防控制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当前,需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建立多部门信息合作共享机制,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壁垒,加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传染病直报网络建设。

其中,“纵向”是指从国家到省、市、县(区)各级建立实时共享的传染病疫情动态更新机制,加强联动,各级预警信息实时直达中国疾控中心。

“横向”是指全国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协同预防,进一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医防协同,使各级疾控机构能第一时间得到辖区内传染病发生数据和信息,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自动化采集多点、多维数据,及时、智能化地判别传染病可能存在的流行风险,并发出预警信息。

此外,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应为流感防控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保证流感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各级疾控机构须配备各种必需实验设备,保证业务培训,促进技术水平提高,提升人员技术能力。

与此同时,流感监测的目的之一是推荐疫苗株,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但目前,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需提升公众对流感危害和疫苗作用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扩大覆盖范围。

总体来说,中国流感监测网络的建立,为我国和全球流感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做了技术和人才储备,有助于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系统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和预测预警能力。

未来,监测网络须遵循系统重塑、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协同高效的原则,着力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落实监督监管责任,进一步推动监测层次多维化、形式多样化、手段科学化,实现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全球卫生行动相互补充。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姜海婷

编辑:魏婉笛 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4192****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82979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