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阅读札记:在创造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
2023-10-02 22:54  浏览:1172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张华先生的《让学生创造着长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内容聚焦教育部于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及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核心理念。

在作者看来,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在教育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教育知识观变革: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

本书阅读承接了2017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我们步入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迈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创新驱动和全球交往。

2.2001年我国的课程改革和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什么?

2001: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17,2022: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

标志着我国课程与教学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创造阶段。

3.何谓“未来教育观”?何谓“核心素养观”?

未来教育观:即让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核心素养教育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观蕴含着新的课程目标观:一是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二是课程目标具有高级性(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三是课程目标具有进阶性。

“核心素养运动”使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形式上由“学科内容+行为动词”的目标叙写方式转变为“认识事实”“理解观念”和“像专家一样做事”的“三位一体”。

4.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课程核心素养”?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注意:素养不是知识,知识的积累不必然带来素养的发展。但是素养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转变知识观,将知识提升为观念。

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核心素养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

课程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修习一门学校课程后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5.如何理解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核心素养”?如何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新三维目标”?

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逻辑从生活逻辑逐步分化的课程管理。一方面,生活乃课程之母,一切学科在发生学上均源自生活,生活是学科永恒的意义之源;;另一方面,学科从生活中分化出来,又反哺生活,转化生活,创造新生活。

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新三维目标”:2001年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超越了“双基”目标,重建了课程与教学意义。但是由于在实践中彼此割裂、形式化与标签化、灌输过度等,反过来助长了应试教育。从“三维目标”到“新三维目标”,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将静态化的“三维目标”整合起来发展为动态性的“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体现了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大观念:即一门课程中少而重要、强而有力、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一是形成一门课程逻辑体系的核心概念,二是由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命题、原理或理论。每一门课程的“正确价值观”是“最大的观念”。

新能力:即将一门课程的大观念及相应知识技能用于真实情境、完成真实任务、开展真实实践的做事的能力与品格。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体化,使之成为发明或应用与单元主题相应的大观念的真实表现。

新知识:基于大观念建立内在联系并得到应用的关键学科事实或知识技能。它要求对知识技能本身进行“概念重建”——重建其性质、价值与作用。

6.教师如何依据“新三维目标”创生课程并设计教学?

第一,提出生成性主题(形成对学生而言的开放性生成性主题);

第二,确立“新三维目标”(体现学科思维或“专家思维”);

第三,设计表现性任务(以终为始脑中想,以行为始动手创,俗称“二次创造”);

第四,设计系列探究活动,

第五,建立共同体组织,

第六,创造新学习环境。

7.怎样在“学科理解”上体现“学科思维”?

“学科核心素养”在概念内涵上尽管不否认学科事实与信息,却超越学科事实,走向学科理解,倡导学科本位的学科知识观。知识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并创造世界的过程与结果。

所谓学科理解,即运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认识并创造世界的过程。

学科思维是人类面临真实的学科问题和日常生活问题能够以学科专家的方式去思考。

学科理解的价值追求或信念是: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问题解决者、自由思想者,人性的光辉就是思想的光辉,尊重每一个人就是尊重其思想自由。是之谓“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






8.何谓“大观念课程与教学”?其本质是什么?其设计要求如何?

大观念课程与教学:是以学科大观念为主要内容,以学科实践为主要过程,以发展学生概念性理解与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与教学。

大观念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概念性理解,旨在发展每一个学生的逻辑心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大观念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要求:

一是独立提出学科或单元主题的关键概念;

二是创设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

三是由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学科教师、课程专家、学习科学家等合作确立一门课程的关键概念或大观念;

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单元主题内容,根据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个性特点,提出单元主题的关键概念或大观念;‘

五是教师根据确立的单元主题的关键概念或大观念,提出引导问题和探究路线,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规划由浅入深的系列探究活动。

9.什么是跨学科学习?怎样设计跨学科学习方法与策略’?

跨学科学习:广义的跨学科学习涵盖了所有学科整合的方式与形态。狭义的跨学科学习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合起来。模糊其学科界限,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进而探究问题或主题,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理解。跨学科学习包涵多学科学习(理解)、跨学科学习(理解)和超学科学习(理解)三类。

例:艺术即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之跨学科;科学即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之跨学科;道德与法治即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之跨学科等。

跨学科学习设计方法与策略:

第一,重构课程体系;

第二,基于跨学科概念及跨学科大观念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

第三,倡导跨学科教学及跨学科教学研究;

第四,让跨学科学习走向项目学习。

10.什么是项目学习?如何设计素养本位的项目学习方法与策略?

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理念和方法理解并组织学习的课程取向。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心灵或意识中的目标或目的,二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及“产品”。项目即研究,项目即课程,项目即学生,项目及课程。人即项目,学生即项目。学生基于自我设计而选择或确定项目,通过完成项目而持续完善自己。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价值追求。

素养本位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

第一步,确定生成性主题;

第二步,确定素养目标;

第三步,开发真实表现性任务;

第四步,规划并启动项目活动;

第五步,实施项目活动;

第六步,项目反思与总结。

附录当年(2001年)的小文,其实关于创新与创造教育,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












发布人:675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