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制度创新与协同的优势如何进行转化?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下称“示范区”)4周年之际,第一财经走访了青嘉吴三地的多个跨区域绿色低碳生态重大项目。随着重大项目建设逐步进入收尾交付阶段,一批前沿技术也陆续在其中完成关键验证,并有望在将来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前沿技术策源地
位于沪苏浙地域交界处,国内首个横跨两省一市的建筑项目“方厅水院”现已完成部分基桩建设,并将于2024年底前竣工。
“从绿色低碳角度来看,我们的技术布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被动式的,也就是系统的整体维护、隔热,包括气密性、遮阳等方面;一部分是主动式的,这涉及一些光伏和集中供能,包括充电桩、雨水回收等方面。这都体现了项目在节能低碳上的充分考虑。”上述方厅水院项目主要建设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翊元在现场告诉记者。
朱翊元称,该项目在前期初步将实现85%的节能率,全生命周期内逐步向近零碳的目标靠拢;项目建成后,整体分布式光伏的发电量每年也将达到400万千瓦左右,节碳规模为2500吨左右。
图为位于水乡客厅区域内“方厅水院”建设现场。邹臻杰/摄
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刘群星也表示,依托于“审批一体化”“三地委托一地”等创新制度模式,方厅水院项目得以跨越式推进。
记者也了解到,作为其中的技术亮点,方厅水院还将搭载一套基于能源数字孪生技术的综合能源系统。
“我们开发的这套综合能源系统,是专为方厅水院所量身打造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柳建雄告诉记者,该系统目前已初步建设完毕,接下来将在研究院完成技术验证。
“该系统包括了屋顶光伏、氢能、生物质能,以及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的集成和供应,但这些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串联起来并进行集成运营和管理。未来,该系统将在工业园区和企业,商业综合体,数据中心等场景实现落地。”柳建雄说。
图为同济大学团队研发的“净水纳米处理剂”。邹臻杰/摄
研究院依托主体、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告诉记者,实际上,示范区绿色生态建设中的很多诉求与学校的自身发展较为契合,比如,交通、环境板块是同济大学的重点学科,尤其是环境板块,水体、土壤、污泥等处理是强项。
对于后续的人才布局,吕培明也表示,下阶段,研究院将会在二期主体中引入院士中心,并开展院士团队的研究项目,同时,也会将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置在青浦,“有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高质量人才也会在此聚力,研究院才会持续在示范区产出更过成果”。
商业化试验田
2020年,青浦区与吴江区共同对元荡生态岸线(岸线全长23公里,上海段6.2公里,江苏段16.8公里)贯通和湖滨生态修复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当前,这一修复方案已经进入到三期工程。
“事实上,在该方案一期完成后,示范区就提炼形成了《跨界水体生态修复与岸线贯通工程一体化实施指导意见》,这其中包括了绿色低碳指标,岸线建设所采用的材料品质,动植物投入标准等。”青浦区水务局副局长陆晓峰告诉记者,比如,在三期工程中,生态化鱼塘的改造就采用了控藻虫技术,控藻虫抑制了蓝藻发生,可以逐步恢复以沉水植物和底栖生物等为代表的水体生态系统,“示范区内的60余条跨界河湖都将参照这上述文件中的标准进行落地”。
现阶段,基于示范区内已然形成的绿色生态城市“底座”,一批科技型企业也纷纷在此落地。
上海青浦区经委副主任董敏称,位于示范区内的华为研发中心投资超过百亿,总用地面积2400亩,研发领域包括终端芯片、无线网络和物联网等。“该中心将于2024年6月投入使用,届时将导入约3万名科技人才。”
“我们有200多名研发人员在示范区开展新材料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坐落于吴江区的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国内最大的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生产方之一。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江苏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鞠金虎告诉记者,一些前瞻性研究目前可能还未能形成效应,但在未来市场有需求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实现技术应用。”
鞠金虎还向记者透露,公司已研发完成的一款高性能薄膜具备优异的透光性指标,相关技术在全球领先。“该款薄膜也已经和示范区内的厂家进行了合作,实现了技术等商业化落地。”
由于看好示范区内的绿色生态与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全球最大的电子纸模组供应商、浙江东方科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嘉善区建造了电子纸生产制造基地,并将集团总部搬迁到于此。
浙江东方科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爱军告诉记者,公司正与相关行政部门探讨,将电子纸路牌、指引标示牌等应用到示范区内的公共设施建设,而一些政务场景下的办公用纸质本,也能用电子纸替代。“我们期待不久的未来,电子纸技术还将在智慧交通、快递物流、超市卖场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