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近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
广大学者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好、运用好我国周边工作的经验,为推进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贡献智慧。
开辟周边友好合作新境界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门口太平,我们才能安心、踏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2013年10月,在新中国首次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亲诚惠容理念,引领开辟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新境界。
“中国周边外交以和合、合作、共赢为主要特点,亲诚惠容理念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马方方表示。
以亲诚惠容理念为核心,周边被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举例说,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其实践都是从周边国家开始。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表明党和国家对周边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和理论高度,形成了更加体系化、科学性的认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须隆谈到,本次会议提出“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这四大定位清晰反映了我国下一步的周边工作规划不仅注重外交领域,更涵盖方方面面,视野更加宏阔,内涵认识更加深刻。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联系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高校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办学迎来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层次涉外专门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等不断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为周边地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助力。截至2024年,广西已立项建设10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覆盖东盟十国。“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班·墨学院”“丝路学院”“大禹学院”等形成了一批境外办学品牌。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共同创办的第四届中柬智库高端论坛在柬埔寨成功举办,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为促进中柬关系与学术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徐坡岭表示,东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十分重要。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合作机制和RCEP平台,为双方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对接、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提质升级,多边合作从原有的安全领域逐渐转向综合性领域,在安全、发展、人文等领域的实践全面铺开。
2024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经济体量的崛起使“亚洲话语”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迅速上升。许利平认为,当前中国与周边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联系。中国同周边交往的理念和经验,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可以说,中国的周边外交超越了原本的地理界限,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
陈须隆表示,从新的外交理念的提出到实践路径的拓展,再到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相关合作平台和机制的建立,大力推进互联互通走深走实,将我国与周边国家紧密相连,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下一步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赢得了更多主动权。
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平台,以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学者们认为,会议提出的“五个以”为未来周边工作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方针,我国周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的“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格外受到关注。
“搞好周边外交不是手段,本身就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骤和内容。”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振江认为,“亚洲安全模式”一方面是对周边外交过去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周边工作未来的倡议。“求同存异和对话协商”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过去的成功做法和特色。“安危与共”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面对美国单边主义的霸凌做法,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弘扬亚洲国家的外交经验,发出变局时代的亚洲国家最强音。
在陈须隆看来,过去,安全合作是我国地区合作的短板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主动作为、不断发声,中国的安全方案也从理念到实践逐渐落地,我国在国际安全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亚洲安全模式的提出非常具有创新性,再次表明了我国推动周边地区安全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他说。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学术界需聚焦哪些重点领域研究?
张振江表示,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亚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从历史和现状中发掘出“亚洲模式”的特征与优势,并就其未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其次,加大对亚洲区域国别的全方位深度研究,通过与亚洲国家的直接合作,达到相互了解。只有实现相互间的充分了解,才能达成相互间的谅解与理解,为不确定的变局世界提供解决问题的亚洲模式。
徐坡岭提出,立足当前学科实际和国家需求加强区域国别学学科研究,要聚焦周边工作,尤其是要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空白领域加强研究,从整体性、综合性视角出发,贴近实际,深入研究周边国家的政策、产业等内容,为我国对外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当前,中国在周边外交理念与政策传播过程中遭遇诸多“话语陷阱”,特别是一些国家无理打压中国媒体,批评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与政策。对此,马方方提出,应积极应对“话语陷阱”,科学论证周边外交理念及政策目标,以和合、合作、共赢理念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地区和平与繁荣注入新动力。
深耕周边、惠及世界。学者们一致表示,将更加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与周边各国加强合作,齐心协力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亚洲大家园。
本报记者:段丹洁 刘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