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茶园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相较于我国绿茶单位产品平均碳排放量低16.3%;茶叶质量较试验前提高一个等级,每亩可新增产值3000元左右……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时节,位于福建省安溪县的年年香茶庄园,该县建设的全省首个“铁观音碳中和生态示范茶园”,迎来了全县科技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学习交流活动的茶企代表们。在一“降”一“升”数字中,他们感受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魔力。
“我们通过遥感卫星、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专家们与年年香茶庄园,打造空地一体、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监测的‘零碳茶园示范区’,旨在擦亮安溪茶生态低碳的‘金字招牌’,示范推动全县优质‘放心茶’加快出海,积极拓展国际市场。”4月18日,安溪县科技局局长林丽艳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打造5G生态茶园
在5个月观测期内,茶园碳排放量12.70±2.62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通过高清摄像头,专家给茶叶远程“看病”……在年年香茶庄园200多亩茶园中,枝头上、土壤里,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个智能传感器、摄像头以及碳捕集装置等。它们连同天空上的安溪铁观音1号、2号遥感卫星,犹如敏锐的“触角”“耳目”,精准采集茶园的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变化、碳排放等数据,并通过5G网络传递给智慧“大脑”,让“手机种茶”成为现实。
这是一场源于四年前的“碳中和实践”。安溪依托茶产业碳中和研究科特派工作站,组织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教授、福建省科技特派员范水生、高水练带领的团队,探索遥感卫星、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深度融合,构建“生态修复+环境监测+联动控制+质量溯源”的低碳生态系统。“通过研发茶园植物配置、测土配方施肥等碳中和技术,打造铁观音碳足迹监控体系,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茶叶绿色低碳生产模式。”高水练说。
“依托物联网平台,推出了智能虫害防治系统,通过声波等干扰、阻断害虫交配;并对环境、虫情等数据分析,进行主动防御,把虫情扼杀在萌芽阶段,做到化学农药的‘零使用’。”福建司雷植保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万佳为记者揭秘。
“茶叶不仅更香、回甘更好,并且耐泡,真正做到了‘七泡有余香’,这就是科技制茶的力量。”年年香茶庄园负责人李天德说。目前,该茶园生态种植管理技术覆盖全县10万余亩,茶农平均增收15%。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发力数智生态茶链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举足轻重。然而,由于茶产业链复杂,导致碳排放强度大、减排难度大,国际贸易壁垒相对较高。
“作为全国的重点产茶大县,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和完整的茶叶全产业链,安溪布局‘卫星+’,在实时对全县茶园进行遥感、监测的基础上,率先从源头开展减碳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积极为全国探路。”安溪县副县长谢建新告诉记者,该县携手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环发所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汇聚全国一流人才团队,打造新型数智生态茶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支撑引领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安溪年年香、吴光研等典型茶园和茶企,开展低碳种植技术改造试验;启动编制一批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制定一批茶产业碳中和产品认证标准;量化茶园碳汇量,积极参与国内外碳汇交易市场交易……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环发所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吟隆介绍,该院立足安溪、面向全国,聚焦茶产业“种植-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价值链条,核算典型茶园茶企全生命周期的观音茶产业基线碳排放足迹,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低碳茶等项目,推进院校地企联合加强技术攻关,打造“固碳、增汇、增产”安溪铁观音碳中和茶生产模式。
“以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力争三年内核心产区碳减排30%以上。”安溪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茶管委常务副主任肖印章表示,“聚焦碳中和、绿色施肥、气象数据等前沿领域,构建茶园碳排放实时监测平台,推动智慧茶园管理、智能病虫害防治系统等全域覆盖,打造基于国际标准规范的‘零碳茶园示范区’,进一步提升铁观音茶品牌优势,助推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受访者供图)
来源 | 科技日报 记者:谢开飞 通讯员:余君伟 孙佳颖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