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爱农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陈晓清: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特征、趋势与策略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10 17:47:02   浏览次数:17  发布人:5d4c****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特征、趋势与策略研究陈晓清(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846)摘要:工业文化是工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在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双重叠加的语境下,中国工业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在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工业遗产和旅游资源逐步被开发,工业设计与制造业逐渐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工业文化逐渐从公共文化服务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特征、趋势与策略研究

    陈晓清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846)

    摘要:工业文化是工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在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双重叠加的语境下,中国工业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在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工业遗产和旅游资源逐步被开发,工业设计与制造业逐渐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工业文化逐渐从公共文化服务向文化消费和市场延伸,产业属性越来越强。通过翔实的数据与案例,总结梳理了当前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提出了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推动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繁荣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文化;文化赋能;跨界融合;资源开发;新业态

    一、引言

    以先进制造业为标志的现代工业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和文化最昌盛的时代。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替代,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导致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变革,工业文化快速发展并以其强大的渗透作用影响了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21世纪,在信息和数字技术快速更迭、消费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工业文化的内涵、类型和格局不断演化,其催生的各类新业态日益活跃,不断引领文化创新和产业转型。

    二、起源与意义:工业文化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一)工业文化的起源与演进

    工业文化是工业与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是人类工业活动的产物。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孕育工业文化的国家,有着悠久灿烂的手工业发展史。中国远古先民在两万多年前就已经掌握 陶器制作技术,浙江桥头遗址出土的彩陶比 西亚最早的耶莫彩陶早了一千多年;在六千多年前就已有了纺织机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织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始织布工具。《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礼记》中的“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工记》中的“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均生动地刻画了中国古代优秀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中国早期工业文化的见证。

    进入近代,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道极为重要的分水岭。人类成功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的束缚,技术变革与经济发展不再单纯表现为人口的增长,也表现为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但同时期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错失了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中国的工业逐渐被西方赶上并超越。洋务运动后,大批新式工业企业的建立催生了中国近代工业文化的萌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制造业基础依旧极其薄弱,民族工业在西方列强资本的打压下勉强维持,工业成为当时救亡图存的基础与目标,此时的工业文化所起的作用十分微弱。1851年,以展示西方工业科技和文化为主题的伦敦万国博览会的举办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推动了西方工业文化的迅速传播。1882年,尼采在其著作《快乐的科学》中首次提出“工业文化”(Industrial Culture)概念。

    近两百多年来,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即使在当今时代,发达国家也在不断推进“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目前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都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文化,例如美国的创新文化、德国的工匠文化、日本的精益文化。工业文化不仅推动了这些制造强国的崛起,也对全球制造业发展和价值理念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工业化成就让中国积淀形成了以爱国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化,为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工业文化的类型

    工业文化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概念。 从内涵来看,其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器物文化是指人类通过工业生产方式创造的产品及其使用的工具,因为年代久远或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如工业建筑、工业文物、档案、工业品等。制度文化是指为规范工业生产活动行为而创造的政策法律、标准、行为规范、生产管理制度等。观念文化是指人类在工业生产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 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集合。

    工业文化是持续演进的动态概念。伴随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等趋势的发展,现代工业文化不断衍生出新的形态。现代工业文化主要包括:一是工业与文化自然融合而产生的生产活动或现象,如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文创;二是以工业遗存、厂房设备等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文化资源或载体,如工业遗产、工业文物或档案、工业博物馆等;三是以工业科技与产品为支撑,融入文化元素后形成的新业态,如工业影视、工业文艺、工业元宇宙、数字文化等。

    工业文化也是工业软实力的重要标识。从这一视角理解,工业文化还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精神,通常凝练成信仰、观念、思想的理性体系,决定了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这是一国工业影响力、感召力的来源;二是工业品牌和形象,是工业产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赢得市场关注和投资的主要因素。

    (三)新时期先进工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科技、文化是决定制造业发展图景的“三原色”。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资源和科技影响占主导地位,各国发展路径大同小异,但到了后期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关键在于文化差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产业发展范式和逻辑深刻改变。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更强调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工业文化已成为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武器。

    1.工业文化已成为“中国创造”的有力支撑

    当前,中国已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完备的产业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在高端制造业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挖掘文化要素对设计创新、质效提升、品牌建设的潜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路径。

    2.工业文化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来源

    在近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多项工业文化相关建议提案,重点聚焦让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大力开发工业文化资源。这既代表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背景下,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等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更多元的文化体验,也在客观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3.工业文化事关中国工业新形象的塑造传播

    工业形象是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识,是国家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具体呈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加上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妖魔化”宣传,中国至今未摆脱质低价廉的工业形象。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质效大幅提升,创新效能持续释放,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迫切需要通过讲好新时代中国工业故事,塑造“创新开放、质优绿色、可亲可信”的新形象,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品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认同中国工业和企业。

    三、融合与创新:当前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政府在政策导向、组织建设、理论实践等方面主动探索,企业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勇于创新,媒体、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推动工业文化传播,形成了“政府推动 — 企业主体 —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工业文化自身也迸发出蓬勃力量,与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还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互融共促,催生出一大 批新业态。

    (一)政府主导推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成基本共识

    1.多部门共同擘画工业文化发展蓝图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山东、广东深圳、四川、陕西等相继出台地方细则和规划;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文化,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出了明确规定,广东、四川、重庆、辽宁、河北等相继制定省级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2021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十四五” 期间工业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提出明确要求,江苏、辽宁、安徽、江西、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等相继发布省级行动计划;2023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广西、湖南、江苏、黑龙江、甘肃、北京、江西、云南、贵州等相继出台省级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2.地方立法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

    2016 年以来,我国多地探索将工业遗产、工艺美术、工业旅游等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湖北黄石率先启动立法,《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成为中国第一部工业遗产地方性法规;安徽铜陵、河北保定、湖南株洲、河北邯郸、新疆克拉玛依、河北邢台、河北承德、河北唐山等陆续颁布地方条例。2018 年,安徽颁布《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加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2022 年,青海颁布《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天津公布《天津市旅游条例(修订草案)》,明确“鼓励和支持利用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现代工厂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3.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理论与实践发展

    为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4年成立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河北、辽宁、福建、重庆、安徽等省份以及深圳、成都等市在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相继成立省市级推进机构和社会团体;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成都工业学院,以及部分职业院校陆续设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多年来在普及工业文化理念、壮大社会协同力量、推动工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逐渐形成理论与实践并进、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业文化发展新局面。

    (二)工业资源盘活,催生相关文化产业快 速发展

    1.工业遗产“活”起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初,首钢园因承办北京冬奥会成功“出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为各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5批次、194 项国家工业遗产。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发布核工业、钢铁行业、通信行业、石油石化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军工行业、电力行业等七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至今,工业和信息化部、近20个省份、多个地级市相继出台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初步建立起“国家—省—企业”多级保护利用体系。各地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加强保护修缮,以导入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思路为低效工业遗存注 入新活力。重庆利用重钢搬迁后留下的丰富遗存和展 陈物件,在尊重原址厂房肌理、工业符号和历史场景的基础上建成重庆工 业博物馆,2019年开馆即广受社会好评,被评为重庆十大地标性文化设施。江西景德镇以原国营宇宙瓷厂为核心,利用制企业老厂房 、老窑址建设陶溪川文创街区,成型车间变为非遗、传统手工的体验地,烧炼车间变成美术馆、博物馆和创业空间。自2016年开放以来,陶溪川汇聚了1.6万余名景漂青年创新创业,成功孵化创业实体2600余家,吸引173家知名机构和品牌企业入驻。

    2.工业旅游日益成熟,各地新模式频出

    中国工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2004年原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103处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上海、江苏常州、广东、天津等地在有关部门主导下成立了工业旅游推进机构。2022—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两批共122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工业旅游的总体人数和市场份额虽然还不能和观光游、休闲游等相比,但因特色鲜明逐渐受到市场热捧。上海在工业旅游服务体系和市场推广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5年就创办了上海工业旅游网,编制了《上海市工业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全国首个工业旅游地方标准,推出近百条工业旅游主题线路。河北秦皇岛将21处优秀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港口资源整合、升级改造、城市建设相融合,丰富了全域旅游新业态。四川凭借国家工业遗产数量多的优势,初步形成以工业遗产旅游为引领,工业科普旅游、产业公园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和工业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成都东郊记忆景区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海南依托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的旅游价值,重点发展卫星发射观摩、航天创意、航天教育培训、航天育种、航空航天旅游等,以旅游激发工业文化活力,释放工业外溢效应。

    3.工业研学方兴未艾,提升青少年工业文化素养

    工业文化研学是以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重大项目工程、理工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主体开展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多样化学习途径,通过一系列体验式、趣味性、知识性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旅游甚至娱乐中领略工业文化,感知工匠精神,学习科学知识。2016 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工矿企业等,建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2019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编制国内首个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估标准。目前,教育部与工业 和信息化部联合共建工业文化专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已有59家。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依托百年煤电工业历史,利用废弃工厂、煤井、铁路等资源,形成完备的煤炭主题研学课程体系,在 2021年接待学生约2万人。

    (三)文化与设计和谐共振,激活制造业发展潜能

    1.汲取文化力量,赋能工业设计创新发展

    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加强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汲取其中蕴含的宝贵智慧和创新力量,有助于提高工业设计的品质和内涵。商飞团队将秦人的三棱形箭镞原理应用于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改进设计,使其空气阻力减少5%;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工业设计与文化的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既“悦目”,又“赏心”。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设计河南”,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与工业设计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中原特色的河南设计品牌,赋能现代化河南建设。

    2.激发创新活力,工业设计产业版图逐渐清晰

    2018 年,国家统计局将工业设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9 年,工业和 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河北等将“工业设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广东深圳、上海、北京、湖北武汉、天津、山东烟台、重庆、黑龙江哈尔滨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截至2022 年底,我国已有298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覆盖26 个 省(区、市)。在消费升级、绿色发展趋势下,各地工业设计产业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东、中、西三条纵向贯通中国的设计走廊初步成型。广东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早,工业设计中心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形成深圳、佛山等地域特色工业设计产业集群。

    以顺德的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例,该设计城已聚集设计研发人员超8000人,吸引283家国内外设计企业入驻,创新设计产品转化率近85% 。重庆推动工业设计全产业链和集聚发展,建成重庆设计公园(一期)、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等,举办“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开展“抖出重庆好设计”等活动,聚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

    (四)区域发展特色鲜明,东西部地区差异明显

    1.东部发展强劲,推动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也是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和先进制造业的抢滩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活跃,工业文化载体类型丰富。上海自1843 年开埠算起,船舶、纺织、印刷、机器制造等已有180 余年历史。据有关部门调研,上海现有各类工业遗存290余处,截至2023 年 6 月,这些老厂房 、老建筑、老仓库等工业遗存已蜕变为149家市级文创园区,还有许多成了工业旅游景点。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肯定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从以往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浙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互促互融,打造柯桥黄酒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吴兴丝绸小镇、余杭工业设计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

    2.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 120 个老工业城市分布在 27 个省(区、市),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它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工业文化资源,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整体发展势头向好。山西1989 年建成中国煤炭博物馆,平朔露天煤矿于20 世纪90 年代就开辟了工业旅游,近年又开发了晋华宫矿山公园、太钢博物园、1819 兵器工业园区等,从早期博物馆为主向创意园区、产业园区、遗址公园等转变。辽宁打造重工之旅、鞍山钢铁之旅等特色线路。黑龙江大庆发展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展馆游、油田纪念地游、工业场景游,还开发出一滴油、磕头机、工业版画、芦苇画等衍生旅游商品。内蒙古将工业旅游打造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打造包钢、小肥羊等研学旅行线路,赤峰年接待工业旅游游客近10万人次。

    3.西部地区工业文化发展起步晚,特色突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尤其是边疆和民族地区对工业文化传承保护日益重视,对推进少数民族工业文明进程起到积极作用。西藏在拉萨水泥厂旧址建成西藏工业博物馆,以突出民族特色为重点,展现西藏工业记忆、红色记忆,以及现代文明新气象。宁夏新建平汝线大武口火车站、宁夏工业纪念馆、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石炭井号”旅游列车冠名投运,串联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绿皮小火车、大武口洗煤厂等项目,构建“两点一线三片区”的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发展框架。云南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文旅结合、茶旅融合等发展模式。

    (五)社会全面参与,工业文化认同度不断深化

    1.主流媒体及时宣传,讲好中国工业故事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电视台联袂制作纪录片《大国重器》,再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艰辛历程;2016 年起,央视《国家记忆》栏目先后播出《军工记忆》《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大三线》《大国之盾》《大国鲲鹏》《黄崖洞兵工厂》《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诞生记》等纪录片;2018 年,陕西电视台制作播出《陕西智造》《丝路在陕商——“三品”工程在行动》等节目;2019 年起,《中国工业报》推出工业文化与设计周刊;2021 年,《四川经济日报》每月刊发整版“工业文化”专栏,《四川画报》发布“工业遗产:四川工业记忆再发现”专题。

    2.大型展览和活动集中展现中国工业发展成就和历程

    2018 — 2019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档案局在北京、沈阳等10个城市巡回举办“不忘初心、奋发图强——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通过1300多件珍贵档案、重要文献、历史照片、实物模型,再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业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2022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举办工业文化发展大会,对工业文化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3.主题宣传和活动迭出,传播弘扬工业精神

    浙江推动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辽宁、陕西等开展“优秀工匠”和“优秀企业家”评选;四川开展“寻找四川工匠”“四川名片·荣耀中国”品牌企业宣传推广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2019 年起,山东评选“山东省杰出企业家”;吉林自2020年起将每年11月1 日设为“吉林省企业家日”,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2022 年,江苏开展“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评选,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扬企业家精神的浓厚氛围。

    4.工业题材类创作繁多,塑造中国工业形象

    文学创作方面,2017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累计征集原创作品1000余部。2018 年,《北京工业文化遗产研究》出版;2019 年,南京出版社推出“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2020年,《大连工业遗产图鉴》《江苏省工业遗产地图(2020 年版)》出版;2021年,《辽宁工业文化遗产》《品读四川工业遗产》等出版;2022 年,《百年记忆—— 江苏工业遗产的光辉》系列丛书发布。艺术创作方面,四川“天府天工·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用美术诠释四川工业战线战斗之志。黑龙江创作出中国首部工业题材舞蹈诗剧《大荒的太阳》,演绎石油文化、诠释生态文明的《石油秀》《欢乐秀》等演出广受市民、游客欢迎。2023年,青海原创民族歌剧《青春铸剑221》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唱响“两弹一星”精神背后的青春赞歌。影视创作方面,近年先后涌现出《金牌工人》《国徽》《钢铁意志》等一批影响力颇大的工业题材电影。2019年,第一部民族重工业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江南》上映,该剧以江南造船前身江南制造总局为原型,描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021 年,电视剧《逐梦蓝天》《火红年华》在央视热播,前者再现了中国航空工业70年的发展历程,后者书写了“钢城”攀枝花建设的恢弘篇章。2021 年,电影《你好,李焕英》揭开了曾经辉煌的“三线”建设历史。2022 年,《钢铁意志》真实再现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诞生的历史,感动了许多观众。

    (六)新业态不断涌现,催生新的消费模式和空间

    1.数字技术按下工业文化数字化“快进键”

    随着区块链、大数据、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工业与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推动跨媒体内容制作与呈现,衍生出数字博物馆、互联网教育、VR体验游等新业态。天津建立“海鸥表博物馆”文化空间,通过微信、抖音等媒体尝试IP 文化衍生创新与短视频直播,带动线上线下销售;河南郑州大信家居面向中小学生提供VR、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零距离体验、博物馆中的复活互动、5G技术下的全息工业云感受、智能车间全真接触等沉浸式体验,已接待超过300所大中小学校10万余名学生研学旅游。

    2.直播、短视频、数字藏品等引领工业文化传播新风潮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直播成为部分国家工业遗产、工业旅游景点宣传推广的新选择。武钢一号高炉曾开展云直播,观看人数超200万人次;柳州工业博物馆、辽宁工业展览馆等开设抖音直播账号,既扩大了声量,又带来了流量。2022 年,工业强国短视频平台上线,在哔哩哔哩等平台上大受欢迎,2023 年被评为中央网信办“网络正能量精品”专题专栏。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下属的天工数 藏平台自2022年上线至2023 年底,1年半时间里推出38款、3.5万余件工业文化题材数字藏品,成为工业文化的新型传播载体。

    3.国家级传播平台助力工业文化“走出去”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考古人类学博物馆合作共建的中国遗失海外工艺品(未展陈)数字博物馆在2019 年建成开放。该数字博物馆通过对保留在两馆内未对外展示的500 件中国藏品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展示,促进藏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全球共享。这是中国第一次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海外文化遗产回流工作,为海内外受众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便捷直观的窗口。

    四、问题与对策:推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建议

    当前,中国政府已作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工业文化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总体看,中国工业文化发展仍相对滞后,面临许多现实挑战,比如:缺少世界知名工业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文化赋能制造业转型不足,和产业融合发展亟待突破;工业文化普及率不够,教育覆盖面较窄;中国现有的 57 项世界遗产中没有一项工业遗产。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工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必须构建起匹配工业强国的先进工业文化,提炼弘扬中国工业精神,“把工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完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促进工业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丰富中国制造文化内涵,重塑新时代中国工业新形象。

    (一)加强政策引领,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形成合力

    大力加强方向引导、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工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在《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工信、发改、教育、财政、人社、文化、国资、文物等部门联合施策、协同作战的工作体系。深化央地联动,构建多层次合作发展新局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分类分级指导,依据各地资源禀赋,规划先行,统筹实施,鼓励各 地先行先试、试点示范,推进工业文化协调发展;用好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全国工业旅游联盟等相关行业组织,统筹整合产学研用等资源;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建工业文化研究机构,打造工业文化领域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业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各类主体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抓住战略机遇,推动工业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发挥工业设计引领作用,提升产业链水平和创新链效能。持续培育认定国家级工 业设计中心,支持制造企业将设计融入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各类设计机构创新组织形式,对接设计需求,开展众创、众包、众设,构建协同发展的设计生态;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综合设计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资源建设工业遗址公园,打造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创新创业基地;以文化创意、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催生工业文化新业态,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工业文化创意品牌,一批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工业博物馆,一批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目的地,一批优秀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工业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三)整合优势资源,推进西部地区工业文化振兴

    建议西部地区对工业文化发展给予一定财税优惠或金融支持政策,调动产权单位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积极性;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用足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推动西部地区工业文化重大项目建设;布局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推动东西互济,挖掘西部地区工业文化特色资源,吸引东部、中部地区的优秀人才、资本、市场开发主体到西部去,完善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专家到西部开展专业培训,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为西部地区工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打造国家名片,塑造传播中国工业崭新形象

    培育一批深受国内外认同和赞誉的产业名片。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名片打造计划,推出一批代表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的标杆企业,形成支撑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的标识矩阵。设计创新一批风靡全球的中国工业文化产品。推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创造性转化;组织开展工业文学、工业歌曲大赛,推动工业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制作发行“国家记忆”“人民记忆”“工业匠心”等主题的工业文化数字藏品;等等。建成一批展示新形象的优质文化载体和高效传播平台。推动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好工业强国短视频平台;加强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外宣平台、海外媒体合作,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国工业新形象。

    (五)加速数字赋能,推动工业文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数字技术在工业文化企业、体验产品和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深度挖掘文化元素并赋予新活力,实现“工业文化+消费”“工业文化+ 旅游”“工业文化+设计”等线上线下互动,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体验。大力发展工业元宇宙,以中国工业历史、特色文化IP为创作来源,探索建设数字文化(元宇宙)街区,以“内容”赋能“场景”,以科技赋能开启沉浸式文化体验,创新工业文化数字载体;同步建设线下体验空间,发展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工业文化新需求。

    (六)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

    强化专业人才建设。建设工业文化高水平智库,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围绕工业文化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培育一批复合型领军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针对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及其他工业文化新业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广工业科普教育。鼓励利用工业文化资源开展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建设一批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支持各类工业博物馆、科技馆,面向青少年和成人举办科普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工业文化素养,传承、弘扬中国工业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发展繁荣。

    作者简介

    陈晓清,通信作者,清华大学硕士,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负责人。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工业文化政策。

    (本文刊发于《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4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期刊名称:《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北京赛迪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学术指导: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

    期刊编辑部

    电话:010-87558900/9716

    邮箱:xxgyh@ccidmedi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17层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5d4c****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ikai.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