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
2022-04-25 08:06  浏览:411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4月22日,“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出席论坛并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出席论坛并讲话。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高翔指出,郭沫若的一生,是勇于坚持革命斗争,不断进行学术创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懈奋斗的一生。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郭沫若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人民做学问,发表了大批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家和人民作家的崇高形象。郭沫若是文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书法家,但“革命队伍中人”是他的首要身份,是他在诸多领域重要建树的底色和根基。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都能坚持不忘初心使命,永远保持革命热情,不屈不挠地进行战斗和创造。

高翔强调,郭沫若是革命家中的学问家、学问家中的革命家。他在治学中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民族谋复兴,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辉榜样。全国史学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要深切缅怀郭沫若同志,永远铭记他的革命功绩和学术贡献,以他为榜样,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学习和纪念郭沫若,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术道路;就要坚持学术使命,努力成为历史和时代需要的学问大家;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繁荣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根本保证。希望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即将主办的纪念郭沫若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学术界形成研究和学习郭沫若的良好风气,把郭沫若的精神品质、治学理念发扬光大,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在致辞中表示,郭沫若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是杰出的诗人、作家,是我们党在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一位出色而有担当的学者,更是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始终融入时代潮流的一生。他的学术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心怀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操。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成果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需要中外学者共同探讨、继承与发扬。站在新时代,所有历史学者都应该开拓进取、鉴古知今,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解决重大历史问题,传播引导正确价值观,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不懈努力。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交流。

“历史学研究首先强调的就是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冯时表示,从郭沫若的史学研究经历可以看出,史学研究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史学立场。从史学立场的角度认识郭沫若的史学研究,不仅可以客观揭示郭沫若从文学转治史学的心路历程,而且对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乱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郭沫若在留学日本之初便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蔡震表示,郭沫若以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为起点,通过学习、认知、积累等过程以及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信仰。他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学术实践,真正认识并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思想转换的过程中,郭沫若有着比其同时代的多数人更为丰富的理论活动和实践经历,走过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认为,郭沫若《女神》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最充分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精神,并且藉由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呈现出来。通过对《女神》文本的研究,张伯江总结出《女神》在继承和转化汉语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方面的若干艺术手法,分析了其中的语言学原理,揭示其表达效能。主要有:诗骚传统的艺术传承,口语风格以及互文见义手法的自如运用;充分利用汉语句法象似性特征和韵律驾驭结构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句式的表现力;借鉴西方诗歌精神,在汉语中探索视韵、三句组等创新性表达方式。

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问世前后的学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张越认为,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的个人行为,原因主要在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正确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中国历史的责任感。与社会性质论战和社会史论战中各派观点背后具有的或多或少的现实政治诉求的情形相比,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反倒更显其学术层面的“纯粹”,而从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之作的意义上考量,则更为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内涵。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研究》主编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分别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古代史研究所(郭沫若纪念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历史研究杂志社承办。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研究》主编李国强主持开幕式。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蔡震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冯时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与会专家合影。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编辑:刘岩


发布人:9bdb****    IP:125.64.62.***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