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为郑成功题挽联的传说
福建省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留影
(来源: 汪毅夫提供)
王钟翰教授(1913—2007年)生前是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他在《清史满族史讲义稿》(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6年5月版)里说:“相传,清圣祖玄烨之挽郑成功,亲撰一联。联云: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清圣祖作为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能对坚持抗清的郑成功进行客观的评价,处处流露出对郑成功的叹服,可算难得。”又记沈葆桢题台南延平郡王祠联语(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并谓:“沈于郑成功推崇备至,亦具见一代名臣之襟抱,百年后读之犹有生气!此联旧日盛传闽中,迄今沈氏后人皆尚能言之。因论清政府对台湾郑氏之关系,附带抄录清圣祖挽联,连类遂及,两者俱足以备博雅君子的采择,也许不失为好古敏求之意吧。”他还在注释里一一说明来由:“梁家林:《康熙挽郑成功》,载《北京晚报》1982年2月26日第三版。我于本年7月下旬参加在厦门大学召开的郑成功学术讨论会,能有机会前往参观郑成功的故乡南安县郑成功纪念馆,馆中正厅两柱高悬此联,并无上下款识。据云此联原本悬在郑氏宗祠内,此系仿制。则知此联撰写有年矣” ,“沈联系作者挚友陈矩孙同志顷自福州寄出,并与刘厚滋蕙孙教授对本文提出许多宝贵意见,除尽量参照修改外,特此一并致谢。”王钟翰教授对传说的态度是“采”而供人“择”。采录传说本是不可忽略的工作,传说往往有真实的内核。
在闽、台两地另有一个传说也涉及康熙和郑成功。郑成功的参军陈永华之子陈梦炜后来是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的工官,陈氏随郑克塽降清后入了旗籍。陈永华另一子陈梦球后来以旗籍(正白旗)成为台湾的第一个进士、第一个翰林。福建地方文献记载说:康熙帝每语人曰,此(陈梦球)忠义陈永华子也。这也是传说,至于其真实性,不管您信不信,俺信了。
附带言之,王钟翰教授当年参加的“郑成功学术讨论会”,在台湾研究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孔立教授是会议学术组组长,会后写有 《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刊于《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陈孔立教授藏有“会议留影”(见图),照片上第一排右起第三人是王钟翰教授。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