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秋天的怀念》,读到“咱娘俩一起好好活”,我曾经也很奇怪,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看不到父亲的影子?
我最早知道史铁生,还是读初中时,在哥哥买的一本《青少年读写》的封底上,介绍了史铁生以及他的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小说。那是我在匮乏的读书生活里的一点光。他的遥远的清平湾在他的记忆里久久不忘。我的遥远的远方在何处?我曾不止一次的思考着我的远方。
后来我真的在远方当上了老师,教了好几遍《秋天的怀念》,也听别的老师讲过无数次《秋天的怀念》。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果然,文学带给人的是不断滋生的觉察。
年轻时只是就文解文,照本宣科,读不出自己的发现与感悟。那时只是跟着教科书分析作者的“苦”。有了孩子后,开始站在母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这才渐渐读出母亲的“苦”。而今,当我走进五十不惑的半百之年,双方父母都七十八十,孩子依旧在求学。之后求职就业都是未知数。而自己能力有限,既给不了父母贴心的照顾,给不了孩子更高的托举。环顾四周能给自己支撑的也没有,唯有自己埋头继续努力。
而史铁生的母亲当时因为各种时代原因没有工资,自己身患绝症,正值壮年的儿子身体忽然残疾。女儿又小。一家的重担都在父亲身上。她身心的焦灼疲惫也不敢哭诉。她说“咱娘俩好好的活”,更是她对儿子的无比的鼓励啊!也是她内心深处对奇迹的期盼。期盼儿子身体能站立起来,精神更能振作起来。她一再邀请儿子去看花,她是多么希望儿子从痛苦中走出来,笑对人生路上的各种磨难。
史铁生没有写父亲,因为父亲一直是他心里强健的支柱。他在自己的其他文章中多次提到。而母亲,身患绝症一直瞒着自己,自己竟然乱发脾气,不体谅母亲想让我看花的那颗心。忽然年轻时母亲就走了,这给刚刚跌入黑暗之海的史铁生又一次的暴击。无比愧悔自己对自己的糟践,那其实就是插在母亲心中的一把刀。她一定带着万般不舍,因为她的儿子还没有从苦难中振作起来,因为她的女儿还那么小。所以史铁生把所有的笔墨都给了这个悲情的母亲。
这世间于一个母亲的最大的苦,莫过于自己看着沉浸在苦难中的孩子而无能为力。而这种情感只有做了母亲,经历过时间的蹂躏,才能慢慢体悟。如何引领初一的孩子来感受这种浓郁的母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很值得我们一再去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