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了解到很多天然植物能让人成瘾,是因为这些植物的叶子或果实里含有一些生物碱,能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人成瘾,而这些生物碱归根结底都是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几千年来,人类早已知道化学物质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人类提炼化学物质的能力不断提高。今天,大部分化学物质都可以经由人工合成得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毒品的制造也利用了科技的进步,由天然植物向人工合成升级换代,毒品的生产由田间地头转移到了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工合成毒品”的那些事。
19世纪,人们就因为好奇对各种兴奋剂和镇静剂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使用试验,并呈飞速上升趋势。德国药剂师早在1804年,从罂粟中把让人快乐、减轻疼痛的单一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吗啡提炼出来了,当时的人不知道这是有害的,所以很多镇痛的药里都有吗啡,尤其是在战场上,需要缓解肉体跟心灵上双重伤痛的时候,来一支吗啡是最好的安慰。
但实际上,减轻或者消除病痛,只不过是通过掩盖病情实现的,那些伤口依然没有恢复。所以病人家属或者是医生,还是不认可它的治疗效果,而且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使用吗啡会上瘾。所以,就开始有制药企业希望能研发出一种不成瘾,但是也能减轻病痛的化学物质。在1897年,拜尔药业推出了一款新药,它是通过把吗啡乙酰化得到的,最初的观察中没有发现成瘾,于是这款新药的宣传标语就是,它是一种替代吗啡而且不会上瘾的药,因为用药之后,病人还会有强烈的成就感。所以,拜尔药业就依照这个感觉给药定名为“英雄”,Heroin,这个词也正是海洛因的音译。但实际上,开卖不久就发现它的成瘾性比吗啡还要大,严格意义上说,海洛因是一种半合成毒品。
而合成毒品是相对于鸦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来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毒品而言。合成毒品是以化学试剂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他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的具有兴奋作用,有的具有抑制作用或致幻作用,有的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成瘾性的一类毒品。这一类毒品主要包括冰毒、摇头丸、氯胺酮、咖啡因、氟硝安定、LSD、三唑仑、安眠酮及GHB甚至是有机溶剂等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也称为第二代毒品。
合成毒品易于制作,甚至在家里厨房就可以生产,不依赖植物提纯,只要有化工原料就可以生产,而且生产工艺简单,简单的生产工艺使得制造合成毒品更加隐蔽,本应造福于人类的实验室化学合成物质已经摇身变成了幽灵,飘向了人间各个角落。美剧《绝命毒师》里的化学老师一个人就可以在废旧的汽车里大量生产冰毒并贩卖。
合成毒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苯丙胺类毒品,也叫安非他明。这是一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化学合成物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1927年,美国化学家合成了苯丙胺,作为苏醒剂使用,也用于治疗哮喘、嗜睡症、癫痫、肥胖以及问题儿童的行为失调。1919年,日本化学家研发了甲基苯丙胺,即冰毒,药力是苯丙胺的两倍。苯丙胺类毒品在“二战”期间被作为“能量片”广为使用,以提高士兵警觉度,增强作战自信。当时的希特勒几乎每天都注射苯丙胺毒品,他的各种暴躁易怒情绪和固执的观念以及惨无人道的屠杀计划可能都是他滥用苯丙胺类毒品的表现。
“二战”中,约7200万粒之多的“能量片”发给了英国海军部、运输部、战争办公室、英国皇家空军及美军士兵。日军士兵用得更多,日本的“神风特攻队”敢死队员,也称自杀性飞行队,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后驾着战机亢奋地冲向美国舰队,战后10年里,这些战备药物流向日本的公共市场,1954年前后,日本的苯丙胺类毒品使用者多达100万人。朝鲜战争期间及越战期间美军使用的苯丙胺类毒品比“二战”期间英美盟军使用的总量还多。1937-1947年期间,苯丙胺在美国的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购买到。
苯丙胺的又一衍生物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1912年合成于德国的默克制药实验室,这种毒品能使人兴奋和致幻,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美国、英国的各种舞会派对中出现并泛滥。根据英国国家统计数据,1993-1996年之间,英国大约每周有100万的摇头丸片剂被消耗掉。20世纪70年代,苯丙胺类毒品又蔓延到韩国、台湾、菲律宾及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区域,90年代进入我国黑市。目前,苯丙胺类毒品早已在全球泛滥,近年来联合国每年发布的世界毒品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滥用苯丙胺类毒品的人数维持在3300万之多,已成为危害最严重的合成毒品。
甲基苯丙胺
摇头丸
麻古
1903年在德国合成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其化学名称为巴比妥酸盐,这类化学药物有2500多种衍生物,在医疗中主要用作安眠药,如速可眠、阿米妥等。1954年以来,美国巴比妥酸类药物的年平均产量为350多吨,该类药物具有很多毒副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合成了相对安全性更高的“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如安定、氟硝安定及三唑仑等。至此,这类安眠药成功取代巴比妥酸盐而成为新型安眠药物,但随之而来的一样是被滥用。比如氟硝安定,俗称“十字架”“蓝精灵”,镇静、催眠作用较强,诱导睡眠迅速,可持续睡眠5-7小时。氟硝安定通常与酒精合并滥用,滥用后可使受害者在药物作用下无能力反抗而被强奸和抢劫,并对所发生的事情失忆。氟硝安定与酒精和其它镇静催眠药合用后可导致中毒死亡。1996年氟硝安定在美国被作为一种约会迷奸药而臭名昭著。
1938年,瑞士化学家利用黑麦麦角的麦角胺首次合成了LSD,即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是一种强效致幻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欧美嬉皮士运动中被一些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力推崇、广泛传播。
1992年美国出现一种新的所谓时尚,就是γ-羟丁酸,简称GHB,又称“液体迷魂药”“G”毒“fing霸”“迷奸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透明液体,可以直接喝或溶于饮料中喝。这种浓缩的氨基酸早于1874年首次合成,20世纪60年代被人们关注,最初用于治疗失眠、酒精中毒以及分娩镇痛,于1990年被FDA即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认定为一种毒品而不是营养品,但继而在迪厅等娱乐场所开始泛滥。人使用后可导致意识丧失、心率缓慢、呼吸抑制、昏迷等症状。吸食者服用后可出现性欲增强的特点并产生快速睡意,会出现短暂性记忆缺失,与酒精或苯丙胺类兴奋剂合用时,危险性增加。
1962年美国药剂师首次人工合成氯胺酮即K粉 (Ketamine)。1963年,在比利时注册取得专利,作为较安全的麻醉药,以取代副作用比较大的另一种麻醉剂PCP,也叫苯环己哌啶。20世纪末,氯胺酮的应用开始变质,成为狂野派对及类似活动常用的迷幻药物。随之,粉剂、片剂陆续出现在街头毒品黑市中,曾以“舞会药”“娱乐性使用”等名义在欧美等国家流行蔓延,滥用人群主要是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1987年至2000年期间,欧美有百余人的死亡与滥用氯胺酮有关。20世纪90年代末,氯胺酮流入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并迅速蔓延到我国。
K粉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毒品发展已进入多元化时期,具体表现为毒品形式多样化、品种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工合成毒品的迅速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种兴奋剂、抑制剂及致幻剂仅仅是人工合成毒品的冰山一角,人类发明它们的初衷是治疗疾病解除病痛,结果由于成瘾性的特征加上人性“寻求快感”的弱点,反而让它们成为了危害人类的凶手。可是,直至今日,这样危险的脚步并未停歇,随着世界上各国法律法规对合成毒品的严格管制,不法分子们为了巨额利润变本加厉,在合成新种类毒品的道路上愈演愈烈、不停“策划”以逃避法律管控。
请记住:合成毒品种类繁多,不断变化,成瘾性很强,直接伤害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危害极大。
来源:毒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