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反向育儿”须张弛有度
2023-02-21 12:50  浏览:187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为了让女儿改掉平时上学磨蹭的习惯,家长在准备送女儿上学时,故意学着女儿平时拖拖拉拉的样子,不仅放慢了换衣服的速度,吃早餐时还假装吃两口便开始发呆,把等待的女儿急坏了。

一位妈妈送5岁的儿子上学,当天早晨气温零下7摄氏度,但孩子执意要骑自行车去幼儿园。拗不过孩子的性子,这位妈妈索性不阻拦。骑到一半时,孩子的小手小脸冻得通红,终于放弃了骑车。

最近在很多短视频里看到一些年轻父母开始“反向育儿”,父母模仿孩子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比如,在人多的商场等地方,他们不会抓紧孩子的小手、反复叮嘱孩子不要走丢了,而是向孩子“示弱”,跟孩子说“你要抓紧我的手,不然我会走丢的”。又比如,要求孩子外出时自己保管玩具,甚至还要帮忙保管父母的水杯、零食等。

这类“反向育儿”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的播放量,也引发了网友的持续热议。有些家长表示赞同,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做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父母的不易,在心理发育过程中会更加共情。但也有家长表示忧虑,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对调身份,家长需要孩子照顾,是不是会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年,感受到亲子关系的复杂。

“反向育儿”给孩子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但如何“适当、适度”使用,考验着父母的智慧。从儿童心理发育的进程来看,“反向育儿”需谨慎。用得恰当,不仅会让带娃变得轻松和顺利,还能让孩子学会关心家人。用得不恰当,使亲子关系倒置,孩子就会搞错心理界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天性、需求和冲动,去迎合父母和长辈,让孩子在心理资源不足和精神脆弱的环境下,过早地进行心理催熟。

不适合安全感匮乏的孩子

如果亲子关系融洽,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反向育儿”法会让孩子学着照顾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和情感依赖。

但对于那些安全感匮乏的孩子,当家长“示弱”时,孩子会惶惑不安,担心做不好的话,父母就不喜欢自己了,从而产生情绪内耗和自卑心理,对未来缺乏希望和勇气。这类孩子通常有如下表现:过度黏人,害怕陌生人;消极情绪容易被唤醒,但不容易被安抚;喜欢做吮吸手指、咬指甲等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被抱紧或触碰家长,不敢去陌生的地方;容易发脾气,有咬人、摔东西、夜惊的行为。

把握好“示弱”的尺度

父母“示弱”,是想引导孩子塑造更多的积极行为,比如控制乱买东西的冲动,不任性,保持稳定的情绪,承担个人的生活小事等,让孩子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符合孩子发展需求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身懒心不懒”,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表现,及时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帮助。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天性善良,就把属于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变相地交给孩子,彻底成为甩手掌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一切以父母的情绪和满意度为准,就会患得患失,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缺乏自我的独立性,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应以正面引导为主

“反向育儿”法是在正面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再实施的一种教育创新,但是要看到“反向育儿”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比如托人照看孩子时,对孩子说“那个托管人身体有疾病,需要你照顾他,他才会乖乖的”。这可能会让孩子对托管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和托管人交流,影响了他主动去适应环境。

还有一种可能,有些孩子非常聪明,会逐渐识破家长的把戏,在内心降低对父母的信任,抗拒父母的教育,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出问题。

所以,父母一人进行“反向育儿”,另一人需要正面引导“打配合”,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通过正面引导来舒缓孩子的精神压力,提供行为指导,让孩子不陷入心理困境。


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李则宣 黄任之

编辑:肖薇 杨真宇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28ad****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