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硬知识与软知识
2023-11-29 04:09  浏览:1033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我们时常抱怨有些技能是必要且重要的,却没有人系统地教过我们。然而,当这些内容放到课上时,又没有人来听课。

大四专业课有一门“整合生物医学”。和前几年聚焦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不同,这门课侧重于应用。三个课程作业分别是为生物医学研究开发产品应用,对一个科学研究进行解构,以及设计活动来提升公众对于科学的参与。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课上的也都是些伦理、商业、媒体等和专业毫不沾边的内容,于是这学期该课程的出勤率低得离谱。

可是这些课真的“水”吗?我觉得并不。在设计科学研究项目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伦理道德,来为地球的可再生发展作出贡献;在募集资金的时候我们需要推销自己的研究,来与非科学背景的人沟通;为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减少因缺乏科学常识造成的资金浪费,我们也有必要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识… …这些实际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活动,也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研究者所需要掌握的能力,然而这些与我们前几年所学的“硬知识”相差甚远:我们并没有办法立刻列出我们学到了什么,也并没有办法立即将这些记忆应用。这些感受会让我们觉得并没有学到什么,因此出勤率一直无法提高。

但是科研的道德确实只能靠慢慢培养和白纸黑字的规定,推销研究的能力可以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后向师兄师姐学习,提高公众的科学参与也许被大多人视作与自己无关… …课程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我想这些内容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面对的受众也不完全正确。

不过这也引发了另一方面的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软知识”?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因此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软知识”,这些显然不能通过学校里标准化的教育达成。那么出路也许是自学,即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自助式”的学习。也许当今的付费学习就是其中的解决方法之一。然而在这些付费课程的评价之下,我们又会看到类似的评价:“要是我早点知道这门课的知识就好了,我就不会吃那么多亏、走那么多弯路。”由此可见,人不能完全正确地判断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是需要外力帮助。

那么,究竟怎样的教育体系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呢?

发布人:e38e****    IP:223.213.3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85398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