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月八日“全民健身日”,也是“爸爸节”,知道这个节的人肯定会比知道父亲节的人要少很多。其实这是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了提振士气,表达对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父亲们的颂扬和纪念之情而确定的中国父亲节。
之所以提起这个节,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在“文质说”中,张老师对父亲的话题一如既往的唠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对儿女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将是我们在未来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后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虽然有人称张老师为“张姥姥”,但我觉得张文质老师在我们的教育行走队伍中就如一位老父亲的存在,他以他的睿智、包容,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本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等影响众多教育人和家长的观点。这二十多年来,张老师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引领者大家一路翻山越岭,奔赴教育的自由王国。在此,祝福所有的爸爸:子女听话,生活如花!
第九届“教育行走”对不少的美仁而言是第一次第二次,在我而言已是第九次。从2015年开始,参加教育行走已成为我暑期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大事。就如我在台上领奖时所言,第九届还在进行中,我已经期待着明年在第十届实现“十全十美”的愿望了。
今年的教育行走在上月已经落幕,但美仁们的血仍未冷,余热分享依旧如火如荼,热情甚至高于长沙的40度。今晚的分享,既是第九届的余热,更是第十届的前奏(军号已吹响)今天,我将在分享中谈三个小观点。(1.行,在路上 2.知,在行中 3,思,在学时)
一、行,在路上
一直喜欢张文质老师创作的《教育行走之歌》,因为“我一直在走啊”,我行走,我快乐!记得50年前父亲找人给我们四兄弟姐妹算过命,我很清楚的记得在我的算命卦里有两句“日日路上行,未免脚拂拂”。那时小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含义。但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劳碌命,因为是要“日日路上行”。后来弄清楚了,虽然是日日路上行,但是“脚拂拂”意味着脚步轻盈优美,犹如轻柔的微风拂过自己。终于很坦然的接受了弟弟妹妹们给我的外号“脚拂拂”,毕竟它的含义与我的小名娇娇也是蛮契合的。
人为什么要行走?行走在路上会干什么?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要行走,只是目标不同、路有远近,就如我在23日晚上分享中提到的,我哦作为一名深二代,不仅为工作拼搏,也为生活拼搏。试问不辛苦又怎得世间财(才)呀?所以我的行在路上其实是不断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必然过程。
过去10年中,九届的教育行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我的参与目的都很简单的,那就是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享受快乐人生”。我是个行动派,只要我想,我就去做,既然这样的行动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又能使自己感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了,每一次的行走都会收获一波好友,增添一串串的情谊,参加教育行走不就是想见见老朋友、认识新朋友吗?今年也不例外。一见到晓霞,就想到了去年的“大笑姑婆”节目,今年因出国耽误,明年继续,期待各位“大笑姑婆”的参与。今年住在学校宿舍,认识了来自山东的李老师和她的一双宝贝,同住的四晚,恨不得天天给这两娃和他们妈妈点赞:怎么培养得这么自觉、有礼、有爱的孩子。
生命不息,行走不止,这是我自己的愿望。当然要实现这个愿望必须要有一副好身体。我相信参加过第8届的美仁一定能看到我今年的状态要强于去年许多。我的腰伤基本恢复,走平路是可以做到健步如飞的,在跳绳挑战的那天晚上,我甚至差一点就产生冲动要上台了,只是因为自己脚上穿的是一双洞洞鞋,不适合运动,借旁边汕尾一位老师的鞋试穿,结果又太大,最后我打消了冲动的念头。
二、知,在行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出真知,体验能让人更直观的去感受去接受知识与能力。
参加教育行走,每次都会有触动,因为主讲嘉宾几乎每期都不相同,而且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所以带给我们不同的知识,激发我们不同的感受。戴耘老师算是老面孔了,但他每一次的出现带来的都是一种新的冲击,今年的“AI时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受过教育”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能够适应新的需求。扈永进老师是第2次到教育行走的现场,关于通识教育,扈老师用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要强调通识教育。记得几年前听扈老师讲通识教育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是否正确。
因为被安排对张丰老师的主题讲座《成都、东京、纽约:城市行走与世界想象》做一个三分钟的听后分享,于是我提前搜索张丰老师,了解其人其事,在宣传海报上看到了他曾经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当访问学者,顿时就感到有了亲切感,因为我女儿曾经在那个大学里进行过交流学习,并且又在那里拿到了研究生的学位,在女儿读书的五年时间里,我出入日本国六七次。
又因为自己在到长沙前几天才刚从英国伦敦和爱丁堡、尼斯湖、天空岛转了半个月回国,于是对于这个主题讲座,我就有了更多的兴趣,加上我本来就是一个喜欢行走在世界各地的旅人,我的足迹遍布除了西藏和青海之外的30多个省市自治区。听张丰老师的讲座感同身受,因此我也感受到知识的获取往往是在行动中的。
旅行、旅游、旅居有不一样的感受,在不断的行走中,我们可以做比较,在不断的比较中能激发一种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是我喜欢的模式。
三、思,在读时
我所理解的阅读不仅是读文本、读绘本,还包括读自然、读环境、读人……
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能力是听说读写,我更愿意说成是听读说写,因为听读是输入的过程,说写是输出的过程,在听读与说写之间是要通过“思”来联系/维系的。因此在每一次的听讲座或阅读的时候,我都会逼着自己去思考,在思考中梳理自己的认知,为输出积累更丰富的素材。
参加第9届教育行走,是我这么多次里流泪最多的一次,尤其是听于洁老师讲座的时候,也是我反思最深刻的一次。一边听一边也在梳理我当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自己也曾经付出过许多,并且也认为做得够好的了,25年前我曾得到过深圳市优秀班主任的荣誉。
我当初中班主任时也曾遇到过类似于小胖这样的学生。我将父母离异后几次割腕自杀的小女孩劝回来,某天晚上我把自己还在读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独自一人锁在家里,只因为我那学生的妈妈说她女儿又锁在自己房间自残了。我告诉女儿,妈妈要去家访,让她做完作业就睡觉。我骑着单车去到学生家中,跟学生家长交流,隔着房门跟我的学生在交谈,劝慰她,最后让学生打开房门,放下了手中的小刀……等我骑着车回到家中,已经是凌晨了。那时我曾经很为自己这样的行动而感动,可是听着于洁老师的分享,我又觉得自己做的还是不够,毕竟我的学生最后转学回东北了,我就没有再去跟踪了解后续的故事。
在观摩儿童读写教学交流课的时候,我一边听着三位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在进行相应的教学的时候,我一边在思考,如果这些课让我来上,我会从何处切入呢?当面对着才组合两天的班级,而且年龄差距那么大的学生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方法、学无止境,这都是我边听边思考的内容。
美仁们,教育行走既然已经开始了,那就让我们认准目标走下去吧。我在向着明年的十全十美出发,期待与大家的再相聚。张文质老师说“从现在开始建设我们的未来”,那就不管未来已来、还是未来,都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