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声生不息港乐季2》开始录制的路透,看到容祖儿说不出声音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好像前几季录制也有歌手生病、失声等问题,然后我想到了《我们的歌》这档节目。《我们的歌》,这档节目我一直都知道,每一季的嘉宾没有全部知道,也知道那么一些。我刚刚还查了一下,《我们的歌第一季》是2019年播的。在去年之前,我有印象且看的最近的音综还是有林俊杰的,我还以为是那么满是乐评人的音综第一季。刚刚专门查了一下,一下子全都想起来了是《梦想的声音》,但第二季开始我基本就没有追这个节目了。这个节目还是2016、17年的节目了,在2017到2023年间,我似乎对于音综的印象就是“飙高音、吼嗓子”的“后遗症”,所以后面一听到音综,“后遗症”就来了。
说回来,《我们的歌》在2019年播出的时候,那时候可能也是工作忙,加上对音综已经有“后遗症”,基本都没有去看了,所以我之前的歌单,基本听的都是可能2017年之前的歌,即使有几首新的,也只是看朋友圈推荐好听就收藏。我正式看《我们的歌》应该是第五季,在认识马嘉祺后,因为喜欢他欣赏他,看了第四季,然后就追第五季了。在你看过这档节目后,你会发现能持续这么久的节目是有原因的,虽然热度流量并不高,但是有种踏实不怕突然崩的感觉。去年底追第五季我有一点有疑惑的,为什么是采取隔周播放分组的合作。因为比如我想看马嘉祺,我可能要等两周才能再次听到他唱歌,当然即使中间没有他的节目,我还是会继续看,毕竟我还是觉得这个节目不仅是歌曲、合作上,还有一点是深度和共情力是你在这个节目里触动到的。在看到歌手生病说不出话、唱不出声音后,突然想到《我们的歌》分组这种形式,看似战线拉长,更为期待的歌手可能要稍稍等那么一两周,但是中途还有别的歌曲、别的歌手事迹,同样是能打动你的。从这个节目也能感受到歌曲是要打磨的,歌手也是要保持好的状态,特别是长时间的录制,有很多从北方城市飞南方城市的歌手,会面临气候、水土的问题等等。如果是紧凑型一轮轮转,身体很容易就会吃不消。现在这么看,歌手这个职业风险性还是很高的,靠你的声音,你的声音保障的前提是受你身体状况的影响的。像《我们的歌》到第六季开始有更多的分组和合作的变化,这种形式还挺好的,也有点像我很认真看完的《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形式,不同歌手的合作,不同分组的合作,还有形式不同的歌曲改编等,肯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效果,这难道不就是一档好节目在一季一季的摸索中慢慢稳步前进吗?我之前还说过如果有一档音综是这两档音综好的那些部分的综合体就好了。
前几天在某站冲浪的时候,看到有宝岛季《知足》的reaction,看到一个评论让我想起了当初为什么会看宝岛季;就是因为刷到华晨宇《舞娘》的改编,然后奔着改编版的《知足》去看,最后被马嘉祺的歌声给吸引住,去追了这个节目。想想我对华晨宇的印象,我周围很多人欣赏他的才华,毕竟也是稍长我那么一两岁的同龄人吧。我对他的印象停留在他“好像每首歌都是那高高的音”。我这个人喜欢的歌曲类型是比较单一的,我更喜欢平静式、叙述式演绎歌曲。因为宝岛季,我对他的印象完全是往上往好的走,他在里面的那些改编和演绎不仅展现他的才华,很重要的有一点:他很愿意以合作的方式去突出别的歌手的有点和帮助新生代的歌手,几乎大改观。
其实就《声生不息宝岛季》《我们的歌4、5季》,触动我看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改变对于“偶像”“流量”“年轻”的看法。第一季港乐季的阵容其实也挺好的,有大前辈、前辈、后辈,这样好的音乐品质才会传承下去。香港还有很多有实力的中生代们,名气没有那么大,但是有些歌放出来就是“王炸”了,都能直接哼完。《我们的歌》就是老中青这种搭配是真的能做到声生不息的,前辈后辈相互学习交流碰撞,如果是这样好的东西是能一直被传承的,歌单才会有更多不同年龄、形式、方式的“老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