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因素
1985 年 3 月 11 日,当戈尔巴乔夫被任命为苏联共产党(CPSU)总书记时,他的主要国内目标是振兴垂死的苏联经济并精简繁琐的政府官僚机构。当他最初的改革尝试未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他制定了开放和改革政策。前者旨在促进对话,而后者则向政府经营的行业引入准自由市场政策。开放非但没有引发共产主义思想的复兴,反而打开了批评整个苏联机构的闸门。。国家失去了对媒体和公共领域的控制,民主改革运动在整个苏联集团中兴起。改革展现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中最糟糕的一面:一些市场取消了价格管制,但现有的官僚结构仍然存在,这意味着官员能够抵制那些对他们个人没有好处的政策。
戈尔巴乔夫
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对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放弃加速了苏联帝国的灭亡。1989年底,匈牙利拆除了与奥地利的边境围栏,团结工会在匈牙利上台。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正在采取具体步骤走向独立,柏林墙已经被推倒。铁幕已经落下,苏联也撑不了多久了。
经济因素
从某些标准来看,1990年苏联经济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消费品短缺是家常便饭,囤积居奇现象也很常见。据估计,苏联黑市经济相当于该国官方GDP的10%以上。经济停滞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苏联,而改革只会加剧这一问题。印钞支持工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财政政策管理不善使苏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急剧下跌使苏联经济陷入混乱。在整个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例如石油和天然气以及这些商品的出口在支撑其世界最大的计划经济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石油价格从 1980 年的每桶 120 美元暴跌到 1986 年 3 月的每桶 24 美元时,这一外部资本的重要生命线就枯竭了。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石油价格一度飙升,但那时苏联已经开始解体。
军事因素
大家普遍认为,由于罗纳德·里根的总统任期和战略防御计划等提案,苏联国防开支急剧增加。事实上,至少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苏联的军事预算就一直呈上升趋势。外界对苏联军费开支的估计在 GDP 的 10% 到 20% 之间,而且,即使在苏联内部也很难进行准确的核算,因为军事预算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竞争利益。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军费支出始终与整体经济趋势无关:即使苏联经济落后,军队仍然拥有充足的资金。此外,军方在研发人才方面也处于优先地位。
社会因素
1990年1月31日,麦当劳在莫斯科开设了第一家餐厅。普希金广场上金色拱门的形象似乎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胜利,顾客们排期长队等待品尝。开放确实带来了一系列新概念、想法和经验,苏联公民渴望探索它们——无论是阅读主要政治哲学家关于民主化的文章,还是通过西方式涉足市场经济。1984 年,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Eduard Shevardnadze)曾说过戈尔巴乔夫:“一切都腐烂了,它必须改变。”这样的感受并不罕见。苏联公众对苏联国家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感到厌恶。戈尔巴乔夫的首席顾问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描述了他们面临的挑战:“今天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政治体系……及其与人的关系。”
核因素
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徘徊在相互核毁灭的边缘。然而,很少有人想到的是,苏联将因民用核电站事件而垮台。1986 年 4 月 26 日,戈尔巴乔夫执政仅一年多,普里皮亚特(现位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爆炸和随后的火灾释放的放射性尘埃数量是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400 多倍。苏联官员迅速采取行动,压制有关灾难严重性的信息,甚至下令受影响地区的五一节游行和庆祝活动应按计划进行。西方关于风传播放射性水平达到危险水平的报道被视为八卦。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5月4日,工作人员终于控制住了辐射泄漏,但戈尔巴乔夫直到灾难发生18天后的5月14日才向公众发表正式声明。他将切尔诺贝利事件描述为“不幸”,并嘲笑西方媒体的报道是一场“恶意谎言”的“高度不道德的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对苏联体系的任何信任都已被粉碎。几十年后,戈尔巴乔夫在纪念这场灾难的周年纪念日时表示,“比我发起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切尔诺贝利]也许是五年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阿富汗问题
苏联对阿富汗的介入(1979-89)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关键军事因素。多达100万的苏联军队参加了长达10年的占领,大约有15,000人被杀,数千人受伤。超过 100 万阿富汗人(其中大部分是平民)被杀,至少 400 万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长时间的作战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方面都让苏联受到一定影响。
苏联入侵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