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开启送女儿上学的准备,打包几份芹菜拌肉,10点吃饭,是散芹菜、胡辣汤、烙饼、煮鸡蛋,11点检查行李物品,11:30联系车,12点出发,晚上9:25发信息,到北京了,心安。孩子临出门前,舍不得,难过的不行,偷偷抹泪,暗示自己孩子大了,必须独立飞翔了。也感受到分离时越不舍,越不敢说话,只怕一开口,泪水也跟着下来了。
开学前补作业的队伍里一定有老师的身影,抓紧完成备课、练字。小女儿也煎熬迷茫了两个多月了,沟通不多,因为我真不懂,无法给孩子指点。昨晚看着两姐妹坐在沙发上聊接下来的打算,也不敢多插话。今年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尽最大的努力把孩子供养到大学毕业,依然无法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到底是谁的问题?作为父母,已经尽了全力。作为一个普通孩子,也算努力了。可是,不读研,工作难找。读研,要考研,又谈何容易。大女儿高考两次,考研两次,才一步一步从普通高中进阶到省会的211,再踏进北京的中航研究所。这条路辛苦的是孩子,大人也一样。一天天陪伴着走过,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焦虑”,真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呀!今晚出成绩,保佑女儿上岸
休息了一会,两个人一起做晚饭,羊肉面。吃完,整理东西,8点,我俩回学校我明天开学,女儿取了些书,9:25又返回家了,大女儿也发来信息说回到单位了。
开学前,对孩子们的假期的晨诵《阅读、日记学习作个总结。根据钉钉打卡天数设置等级和奖项“阅读大富翁、龙年晨诵明星、龙年日记达人”。又分门别类制作奖状、颁发在群里。告知孩子奖品来了发,叮嘱睡早点,明天见。做完这一切,9:40。
做的过程中,忽然产生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相对的是假期督促作业、催打卡的痛苦,幸福来自于——孩子获得的奖状的时候的开心。我喜欢一个词——托举。家校合育就是托举孩子,不陪伴,不付出,不督促,孩子无法体会到这种成就感,自尊感。坚持付出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自我的力量,从而产生向上的内驱力——我要做个好孩子!
记录一日叙事到10:05,再停一会网课,11点睡觉。晚上本计划听课,完成第一次作业。结果忙了孩子的事,耽搁了。这样的耽搁,或者选择很多,到底是自己更重视孩子,还是避开写作的难。都重要,如何安排能让时间的有效利用更大化。新学期,从学习管理时间做起。
俞敏洪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很受触动:“所有的人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人的一生的过程就是作茧自缚的过程,当一个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把茧子咬破,从里面爬出来,那就很了不起!
晚安,世界。[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