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
2022-08-03 13:23  浏览:458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三伏天。我们都说三伏天,但到底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三伏的那些事。

所谓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通常是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之间,长为30或者40天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有“热在三伏”的说法。

那么三伏是如何规定的?根据《阴阳书·历法》所记载的规定,“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也就是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个说法成为后来推算三伏所采纳的依据。


(图片来自网络)

夏至和立秋作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内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庚日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从我们古代历法中涉及到的干支纪法说起。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法”(有时称干支历,但应注意其并非“历法”,只是一种“纪法“),是一种是采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一定规则相配合,用来记年、月、日、时的方式。具体使用时,采用天干、地支各一个字(要注意的是,这里必须是天干地支各一个字,不能两个都是天干或者都是地支),并且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两两一组。比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提到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中丙辰就是干支纪年的方式,丙是天干,辰是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两两一组;再比如我们看一些古装剧中有时会提到生辰八字,也是用这种干支的方式来记某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每组两个字,共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表

了解了干支历的基本规则,我们也不难推算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总共有60种。而庚日就是指干支记日中带“庚”这个天干的,共有六个,即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及庚申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阴阳历》中关于三伏的说法,以今年为例,我们翻开一本有干支历内容的日历会发现,今年夏至日(6月21日)为乙巳日,然后本着夏至日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的原则往后数,发现第三个庚日为7月16日(庚午)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7月26日(庚辰)为中伏。同样的,“立秋后初庚为后伏”,今年立秋为8月7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庚子),也就是末伏。按照这个原则,大家基本上可以自己推算每年的三伏是哪一天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特例,就是夏至及立秋当日遇到庚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天的庚日就算第一个庚日(陈遵妫著《中国天文学史》)。


(图片来源:寿星天文历,作者圈出其中庚日)

因为干支历中是天干在前,而天干总共是十个,因此两个庚日之间间隔为十天,基于此往往人们普遍认为三伏天共计三十天。事实上,并非总是如此。我们再回头对照三伏的划分规定: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因此初伏到中伏间隔一定是十天;末伏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也是十天,所以,三伏的长度变化取决于中伏的长度,即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

由于夏至和立秋的日期几乎固定,所以中伏的天数取决于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那么第五个庚日便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这样中伏有10天,三伏共30天;如果有5个庚日,那么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则为夏至后第六个庚日,中伏有20天,三伏共40天。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三伏有30天或者40天两种情况,比如今年就是40天,但这并不能说明今年是否会比三十天的情况更热。其实根据三伏的划分,我们可以知道三十天也好,四十天也罢,只是因为干支纪法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对应方式造成的, 与三伏天是否酷热、持续酷热的天数是否很长,没有必然联系。每年的盛夏会不会特别热,说到底是气象学上的问题。

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发布人:9016****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