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争光短篇《干旱的日子》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泛读完杨争光中篇《我的岁月静好》,只觉好看,不太理解。
我看好一位作家,喜欢从头读起。从作家传记,评论,从头到尾作品读起。这样更好理解作品,特别是代表作。
在某免费小说找到杨争光老师《赌徒》,同名同姓,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徒》。杨争光《赌徒》是短篇小说集。其中找篇读读,《干旱的日子》。
《干旱的日子》描写一位陕北放羊娃,谈对象。对象又被父亲另嫁外乡人,最后放羊娃父亲又惨死(饿食腐烂肉)。……一个简单的故事。
故事简单,作家讲故事技巧高超,文笔高超,耐读。且不断 煊 染,达到震撼心灵程度。读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初读小说,以为作家文字带颜色,浅簿吸引读者。深读,理解其深意。
我没到过陕北,不了解那个年代陕北农村。但我了解滇东北,了解乌蒙山区,了解大凉山区。人性相通,“通感”相通。所以我知道,这是陕北农村一种。
小说中放羊娃处对象,没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那么合乎情理,上得台面。他没文化,很直接。像《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一样。“小豹子”因处对象被抓。放羊娃也被抓,是被对象父亲,族人抓。一句话,放羊娃穷,家乡穷。他们要斩断他俩的恋情,拆散他们。把她嫁到外乡(稍富裕)。怀着放羊娃孩子的对象被嫁外乡,娃生了,被丟掉(残忍),然后结婚。短篇小说凝炼,没写两人愁肠寸断,只寥寥数笔,勾勒放羊娃“踢猫情绪”。他把气撒在一旁撒欢公羊身上。反讽,生而为人,人不如羊,何谓自然?
为什么有人批评《平凡的世界》?答案:唯美 失真。那时的农村是这样吗?高加林稍为真实,那是一代底层青年的榜样。唯有奋斗,唯有进城,才有爱情,才有希望(这种希望还打折扣,以后补述)。
我知道孙少安,孙少平是沈从文式的描写方法,并非写实。但过分偏实的“艺术塑造”,可能让读者幼稚,不明事理。按某堡说法,九零后,零零后不读《平凡的世界》。现实有孙少安,孙少平式的爱情吗?有田润月的痴情吗?有田晓霞吗?连作家都不信,让她死了。如果有,也是作家,一些读者自我臆想。
相比之下,杨争光老师真实。我更愿意读真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