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的央视春晚收视率比较喜人,数据十分亮眼,我还是选择相信的,因为这个收视数据里包含了开着电视玩手机的“观众”。
唉,净瞎说大实话的毛病又犯了。其实,我还是基本认真地看完了春晚的,偶尔瞅手机是为了抢微信群里的红包。由于今年群里发红包的人很少,所以大部分节目我都看了。至于留下什么印象或是特别记得啥,确实说不上来。
网上对小品《花架子》的评论很乐观,说是讽刺了现实社会中的形式主义。我特地去回看了这个节目,觉得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倒是符合“甩锅”的特色,把层层加码的锅甩给了最下面的办事人员。仔细寻思,再看看周遭,基层办事人员明明是形式主义受害者,在节目中却成了施害者,真的很扯淡。
综观整台春晚,相较以往确乎少了些说教却多了些广告。当然,作为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的背景,春晚还是有必要存在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