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一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体系重塑和服务整合。改革实现了既定阶段性目标,正在向着“保健康”目标笃定前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改革驶入快车道
《指导意见》明确了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方法路径,同时分别以2024年6月底、2025年底和2027年底为时间节点,提出了该项工作的阶段性任务目标。其中,到2024年6月底前要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为了推动各地规范稳健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4年3月底、4月中旬和5月中旬,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连续3次在江苏省东台市分片区召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并组织现场观摩,邀请福建省三明市、安徽省濉溪县等地进行经验交流。相关培训交流实现31个省份省、市两级卫生健康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不仅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且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2171个县区开展了该项工作。自2024年以来,县域医共体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根据县域实际不同,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也各有特点。专家认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目前在组织形态上大致形成了两种典型模式,即以三明为代表的“总院﹢分院”模式和以东台为代表的“运营中心﹢成员单位”模式。前者注重发挥总院党委班子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后者则主要由运营中心牵头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突出运营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区域统筹配置资源实现整合型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专家组成员林枫表示,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稳步推进,相关工作参与者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于“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服务优”的建设目标和既要强县域更要强基层的政策导向认识越来越准确,发展理念真正从单个服务机构向区域服务体系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机构融合联动提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做到“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这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县域更要强基层,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基本共识。
资源下沉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强化联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各地加快推动县域医共体内以人员为核心的资源下沉,同步实施服务、技术、管理下沉,开展巡回医疗和巡诊派驻。据了解,现在全国90%以上的县实现了县级医院人员派驻乡镇卫生院全覆盖。下沉专家和基层医务人员联合开展服务,既便利了基层群众,又发挥带教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同时,各地以县域医共体为平台,加快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等县域内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加强县域内资源整合优化。记者在江苏东台采访时了解到,该市成立了十大服务共享中心,实现了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特别是通过集中审方中心和中心药房建设,较好地满足了基层用药需求,提高了患者在基层用药的安全性。现在,县域医共体影像共享中心已经覆盖全国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
在强县域层面,自2024年4月起,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健全机制深化城市医院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结合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工作要求,按照“统筹布局、分区包片”的原则,由城市三级医院支援帮扶县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提升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完善畅通双向转诊机制。
专家认为,相比过去的人员、技术下沉,今年的工作更加注重“量化下沉要求,细化下沉任务”,体现了卫生健康系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让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惠及基层群众的信心和决心。如,在县域医共体内,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至少有1名县级医院医生派驻,派驻的周期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开展帮扶的城市公立三级医院对牵头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县级医院要至少派出3名专家,给予医疗、药学、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
林枫表示,各地已经基本形成城市公立三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帮扶村级,一级帮一级的良性互动局面。在他看来,这种帮扶模式符合实际需求,更有利于发挥下沉医师作用,也更容易帮出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加大资金资源投入,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项目中,实施县域医疗设备达标提质行动,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标准化,支持县级医院医疗设备提质。截至2023年底,约有92%的县级医院和83%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服务能力标准。
群众有感更进一步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立更加公平可及、多层次、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各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稳步推进分级诊疗的基础上,强化各成员单位的协同联动,探索接续性服务模式,努力为群众解决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感受度。
如,广东省围绕重点人群构建县乡协同服务模式。该省开展县域医共体肿瘤防治中心早癌筛查项目,以7种常见肿瘤为切入口,在县域医共体内打造预防—筛查—诊治—健康管理的连续综合服务;将血液净化技术和服务下沉基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开展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提供连续综合服务。福建三明、河北易县等地建立双向转诊管理机制,让患者“上转、下转、平行转”更加顺畅。
自2024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牵头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重点问题”研究,该委相关工作负责人先后赴东中西部的十余个省份开展调研指导,梳理总结各地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经验做法、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相关工作负责人以一张“红绿灯演示图”向记者介绍了上述调研的总体成果。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需要推进的20项重点任务条分缕析分列图上,每项任务分别显示绿色、黄色或红色,清晰提示着进展情况。从中可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促进资源服务共享等大部分任务进展顺利或正在稳步推进,而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创新医防融合服务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体来看,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局顺利、成效显著。但对比总体目标和基层群众的需求期待,县域医共体建设尚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制定印发新版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监测指标体系,结合县域医共体发展进程和目标要求,围绕“紧密型、同质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5个维度对试点阶段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执行院长应亚珍表示,新版指标体系增加了“保健康”的指标,突出了优化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提升县域居民获得感和健康水平的结果导向,进一步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改革任务之一。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归根结底是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帮助和带动基层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这是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的身边事。各方正凝心聚力推动这项工作向着“保健康”不断前行。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SQ1GL6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