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教育行走”这个概念是在去年暑假,对于“教育行走”这个词的概念,我依然模糊。用教育这个词去限定,我想应是教育人的行走。行走的方式有很多,阅读、游学、参观、旅游……甚至我把日常的学习培训也叫做行走。身为教师,首先是自我的行走,进行自我教育,而后才有参与学校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把去别的学校参观的过程以及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凝结成了“行走与思考”篇,介绍了台北市成福国民小学,新竹道禾实验学校设置的不同于大陆学校的常规课程。他们除了文化课程外,还有生态环境、环境行动、生活应用、艺文创作等方面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大陆学校里属于特色课程,如果某个学校在某个方面做得突出,会被评为特色学校。发展素质教育以来,教育部也对办学做了规划,然而,有的学校不具备某项活动的条件,最后演变成了照片办学。例如,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有的学校校园面积不足,很难开辟并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可能全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仅有几平方米的地方。再如,近期,要求学校建立游泳池,教授游泳技能。这个想法和初衷是好的。然而,新开辟的露天游泳场最终又会变成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