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高校领导干部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必须要强化担当作为,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强化担当作为必须要有科学理论指引。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动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强调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为干部实干担当、拼搏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才能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深刻阐释了“什么是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深刻阐释了“应该怎样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深刻阐释了“怎样激励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干部担当作为的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领导干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使命担当,开拓创新、实干笃行,不断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强化担当作为必须要政治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高校领导干部要深入思考“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把高校发展置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中来考虑和谋划。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立报国强国的大志向、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保证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以教育家的精神铸魂强师,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强化担当作为必须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高校领导干部推进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领导干部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头羊”,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既是百年大党铸就辉煌的价值源头,也是正确政绩观的价值原点。对于高校来说,以人民为中心指明了办大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高校要把师生员工作为办好大学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最高标准。
强化担当作为必须要提升政治执行力。“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任何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战略规划,其生命力都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是提升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政治三力”中,政治执行力是高校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际检验。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各项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的伟大进程中,需要高校领导干部强大而有效的政治执行力作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归根到底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高校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淬炼过硬的本领、注重工作实效。“为官避事平生耻。”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越繁重、问题越难解、矛盾越多样,越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涵养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锻造专业能力,加强能力本领的淬炼,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实际成效。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成大器的。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直面矛盾、正视困难,全力攻坚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发展的堵点、淤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作者系汕头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