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39《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九卷-13
逃亡的刘邦
汉王凭借天助大风突围,经过沛县想去接家眷,而楚国也派人去掳掠汉王家眷。家眷们狼狈逃散,没能与汉王见上面。
汉王在逃跑途中遇到他的嫡长子,后来的孝惠帝刘盈和长女鲁元公主,就用车载着他们一起走。楚军骑兵疾追过来,汉王慌急,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太仆(掌管车马的官吏)滕公夏侯婴下车把两个孩子又收上车来,如此三次。
滕公说:“尽管情势紧急,但车子也不能赶得太快,也不能抛下孩子啊!”所以就该怎么赶车就怎么赶车。汉王很恼火,有十多次想杀掉滕公。就这样,滕公护着两个孩子脱离了险境。
太公、吕后从小路寻找汉王,没遇上汉王,反而碰上楚军,楚军将他们带回军营,项羽将他们作为人质。
吕后的哥哥为汉王领兵驻在下邑(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城东),汉王去投奔他,逐渐收集一些溃散的士兵。
诸侯王们又都背叛汉王,重新去亲附楚王项羽。三秦之地的塞王、翟王也逃亡降楚。
汉王问群臣说:“我想舍弃函谷关以东地区作为封赏,你们看有谁可以与我一起建功立业呀?”
张良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一员猛将。他同项羽之间有些隔阂,另外彭越正联合齐王在梁地起兵反楚。这两个人可以立即使用。汉王您的将领中,韩信可以托付,独当一面。您把关东作为赏地,赏给这三个人,楚国就可以打败了。”
当初项羽攻打齐国时,曾征调九江国兵力,九江王黥布称病不亲自前往,而是派遣将领率领几千人去支援项羽。汉军攻破楚国彭城时,黥布又托病不去援助楚军。项羽因此非常怨恨,多次派使者去责备他,并要召见他。
黥布非常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为担忧齐国、赵国和汉国的反楚势力,可以依靠的只有黥布一人,又器重他的才能,所以才没攻打他。
汉王对身边官员说:“像你们这样的人,没有可以共商天下大事的!”谒者(国君的近侍,负责传达和通报事务)随何问道:“不知陛下所指什么?”
汉王说:“有谁能为我出使九江王那里,让他起兵叛楚?只需把项羽拖住几个月,我夺取天下就有十分把握了。”
随何便道:“我请求出使!”汉王就派他带领二十个人一同前往。
汉王抵达荥阳,诸侯兵溃散的队伍都汇合在那里,萧何也征发关中不列入服役名册的老老少少,把他们全部送往荥阳。汉军重又士气大振。
楚军以彭城为据点,经常乘胜追逃逐败,与汉军在荥阳南面交战。
楚军来了许多骑兵,汉王于是在军中挑选可以担当骑兵将领的人,大家都推举过去秦军的两名骑士,汉王打算任用他俩。
这两人说:“我们原是秦朝的人,恐怕军中将士不信服我们。我们甘愿辅佐您身边善于骑射的将领。”
汉王便任这两人为左右校尉,率骑兵迎击楚军骑兵,大败楚军,楚军因此无法越过荥阳西进。
感思:被项羽的追兵紧追不舍,刘邦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结果刘邦又一次有惊无险,书中没有细述马车是怎么跑赢骑兵追赶的,原因可能一是秦汉时期的战车,尤其是轻车,其行驶稳定性远高于战马。
战车的载重分散在车轮上,减轻了马匹的负担,因此能够保持较高的速度。
相比之下,骑兵虽然看似轻便,但其全部重量都压在马上,长时间高速奔跑对马匹的体力消耗极大。此外,没有马镫和高桥鞍的古代战马,骑手在马上的稳定性也较差,影响了骑兵的追击效率。
其次,彭城之战发生在平原地区,对战车的限制较少,使得战车能够保持较快的速度。
而骑兵在平原上的速度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在马匹体力下降时。
第三,夏侯婴作为刘邦的得力助手,驾车技术非常娴熟。能够充分利用战车的稳定性和速度优势,在逃亡过程中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第四,刘邦的部下在逃亡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和牵制,使得楚军骑兵无法全力追击。
刘邦为了减轻马车负重、提高逃亡速度,3次将亲生儿女推下车。可以理解是出于紧急情况下的自保本能,但不可否认,反映了他对亲情的淡漠。
在古代帝王家,亲情往往被权力、地位所淡化。刘邦作为一位有野心的政治家,更看重自己的性命和事业,而非儿女的安危。自己只有一个,儿女还可有大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还有一种可能是刘邦的策略性考虑,刘邦认为将儿女推下去,他们或许能有机会逃脱项羽的追捕。项羽虽然残忍,但可能不会对年幼的孩子下毒手,这样孩子们能有一线生机。
车夫夏侯婴在危难时刻的表现也值得一提。他多次将孩子救回车上,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刘邦对抗。足见夏侯婴的善良仁慈和勇敢。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极端考验时,人确实会陷入道德和战略两难抉择之中。比如电视剧中两名地下党员被敌人追捕,是选择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死亡,还是理智地考虑牺牲一个以保全另一个?
在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必须做出最有利于革命事业延续的决策。牺牲一个,或许能保全另一个,使革命的火种得以继续传递。这种选择虽然痛苦,却是对革命事业更为深远的考虑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