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总论
人格的形成有三个因素,一是遗传基因,二是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三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自己去选择去塑造。
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英:汉密尔顿)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雕刻师,也是自己灵魂的打造者。
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你可以选择你的态度,你可以选择你的立场。这就是你的心灵真正可以拥有的自由。人的价值:第一,创造的价值。做一件事,成就一些人和事,创造生命意义的可能性。第二,经验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相会与相爱。友善与温情。成就自己存在的意义。第三,态度的价值。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选择看待世界的眼光,即面临困境甚至是绝境时的反应。(这是最高的境界)
我们了解人物,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丰富。
前言:抑钗扬黛之现象心理分析。
一、投射与认同——你我皆宝玉。
错误一,以贾宝玉的情感趋向为标准,评价金钗。
“人人皆贾宝玉,故人人爱林黛玉。”赵之谦言。读者应该从人物中抽离出来。
“而今知一往情深者,其所由来者渐矣。若藻鉴金钗,不在乎是。”二知道人。
错误二,把贾宝玉作为曹雪芹的代言人,把贾宝玉的判断当成曹雪芹的判断,进一步变成《红楼梦》的判断。
不能把曹雪芹与贾宝玉划等号。我们应该尊重《红楼梦》是一部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艺术作品。所有的意义都要从文本中去寻找,作者自身的情况只能作为辅助资料,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主从颠倒。
现代批评者建立二分法评价人物,以为作者在塑造宝钗袭人等人物时用的是褒中贬的方法,在黛玉和秦雯的塑造上用的是贬中褒的方法。浦安迪认为即使是自传体虚构作品,也常常有作者内省自己往事的反讽意味,作者如实地表达出自愧自责的个人忏悔。
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是要超越人性。
清末明初的点评家野鹤在读《红楼梦》时提到,读《红楼梦》第一不可有意辨钗黛二人优劣,否则,并非能真读《红楼梦》。
不要把褒贬横梗心中。
二、同情弱者和失败者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看事情的倾向都是在强大之中看到有罪的人,在弱小之中看到无辜的受害者。
《文心雕龙·才略》“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曹丕)以位尊减才,思王(曹植)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