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荀子·大略》27.6
2025-01-06 07:42  浏览:131  搜索引擎搜索“爱农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爱农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在水中行走的人,会设立标志来表示深浅;同样,治理国家的人,也会设立标志来表示治乱与否。这个标志就是礼制。先王用礼制标记天下动乱,废除礼制,就是放弃这个标志,会引起人民迷惑从而陷入祸患,之后的结果就是法律的增加。

在这里,荀子将礼视为天下动乱与否的风向标,并认为,礼制的废除,带来了法律逐渐增多。换而言之,正因为“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为了更好治理,法律就被摆了出来。

事实上,这是倒果为因。

治乱世,用重典。带有强制力的法制会比仅仅道德约束的礼制更能够震慑人心,使其遵纪守法,从而维护最后的底线。倘若法纪松弛,才会带来真正的悲剧。刘备入蜀,诸葛亮依法治理,蜀地风貌立即比起刘璋法纪松弛时期要好很多,反而赢得百姓拥护。所以,并不是法律的增多导致乱世,恰恰相反,正因为乱世,更需要法制。


而治乱风向标的礼制,仅仅通过道德束缚人心,例如周厉王时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不堪重负,国人暴动将其推翻。但是当时礼制仍然存在,仍然导致国家动乱。所以礼制并不具备约束人心,更难以维护治理。真正的治理,恰恰是通过法制。

例如上元节,君臣与民同乐。万人空巷,看似歌舞升平,但却因为鱼龙混杂,给予不法之徒各种可乘之机,处理各种骚动、动乱的,不正是各种法律条款吗?

何况,礼制还存在最大的问题:礼制是各种风俗流传固定产物,换句话来说,与时代保持微妙的差距。所以单用礼制来治理,往往感觉隔靴搔痒,不像可以废立的法制,总能够与时俱进。

当王莽通过各种手段,和平接受禅让时,礼制并不能阻止;其后王莽颁布一系列新政,试图直接用过去的条例来治理国家,结果导致的是天下皆反。只有中央集权建立,重新恢复法制后,天下才重归稳定。

或许,这也是为何崇尚礼制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却选择法制治理天下。

发布人:b242****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