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山无影脚”,踏入贵州多彩地。
在外人看来,对于黄少娟来说,这个地域落差可不小。
“最美佛山人”黄少娟是一名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她在去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医疗帮扶之前,是佛山市中医院服务拓展部副主任和客服中心主任,更是一名从事急危重症临床一线工作18年的“五星级志愿者”。
“既然去帮扶,就是因为当地医疗水平需要我们去帮助提高,尽我的力量帮,没啥担心的。”黄少娟回忆起一年前被派往台江时的心情。但其实黄少娟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图为2021年9月10日,黄少娟到贵州省台江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进村寨 健康惠万家”三年行动首场大型便民义诊活动,为台江县群众做健康筛查和测量血压。
我们的采访,就是从她到了贵州之后谈起:这一年多发生了什么?“硬仗”打得如何了?这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优秀护士长”、广东省卫生系统十佳青年文明号号长、佛山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最受佛山市民喜爱的十大人民公仆,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吃惯了精致粤菜、习惯了发达广东,水土不服怎么办?……
太多问号,一个个跳出来。
困难比床位多,方法比困难多
2021年9月,黄少娟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下,受佛山市中医院委派,到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医院开展东西部协作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挂任医院副院长职务,负责台江县民族中医院服务拓展、宣传、护理、后勤、急救技能培训专家工作室等方面工作。
尽管做好了各项心理建设,包括地域差距大、条件肯定差、硬仗必须打,可是在真的到达台江县民族中医院之后,黄少娟和团队在第一时间投入工作时,还是惊到了。
图为2021年9月24日,黄少娟到贵州省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为村民测量血压及做健康咨询。
当时的台江县民族中医院,只有1栋楼,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仅4个临床科室,全院没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生;医院硬件及基础设施差,条件简陋,日门诊量约30人次左右。这是2021年9月,黄少娟得到的第一组数据。
“整个医院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全年的收入甚至不如大医院一个科室的收入。”看到这样的发展现状,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也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以赴推动台江县民族中医院能有一个质的发展。
更让黄少娟哭笑不得的是,她有一次从宿舍出来打车说要去台江县民族中医院,但司机却不知道这地方在哪,后来当地同事告诉她“你告诉司机去丁字路人家就知道了”,因为全台江都知道丁字路在哪儿,但却忽略了就在丁字路口旁边的台江县民族中医院。
面对这个困难比床位还多的医院,黄少娟和团队很快就摸清家底,开始找方向,他们抓党建、强管理、兴科室、强技术,和当地的干部群众很快就融为一体,大家齐心协力,用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使医院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三级组织部门及粤黔各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经帮扶团队携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今年3月,台江县民族中医院顺利完成整体搬迁。随着方黎湾占地近10000平方米新院区的正式全面运行,台江县民族中医院的发展历程也翻开了崭新篇章。
从200到10000,50倍的面积增长,让科室完善、设备齐全成为可能。
整体搬迁完成后,佛山市在已投入490万元用于发热诊室、名医堂建设及购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基础上,再次投入810万元,用于购置CT、彩色B超、DR、电子胃肠镜、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仪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医疗整体设施跨越式升级。医院增加了12个专科,知名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拥有了以医院命名的公交车站站名了。
现在,十几万台江人大都知道了台江县民族中医院,那里有一批来自广东佛山的专家,还吸引了不少凯里市甚至贵阳等周边地区的群众来看病。“之前全院每天门诊量仅三四十人,现在有时仅一个专家门诊半天的门诊量都五十多个了。”黄少娟说。
语言沟通有障碍,但心与心可以无碍
语言与风俗差异恐怕是最大的障碍吧?这个问号在采访前就萦绕了许久。
“语言可是阻碍大咯。”黄少娟说,“比如问病人哪里痛,用苗语说就是‘猛那哈得木。’你要记得回家吃药,用苗语说就是‘猛扎尼弄嘎’ ”。仅这两句苗语黄少娟学了很久。她坦言,初来帮扶,每位医生的包里都会装个小本子,上面标着简单的拼音和汉字,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台江县少数民族占98%,每次义诊都会遇到完全不会说普通话的村民,医院为了便于专家和村民的沟通,义诊时每位专家身边都会坐着一位会苗语和汉语的“双语”医生或护士,这样在听不懂的时候就能及时介入解决沟通不畅的问题,村民也能得到更好的帮助。“好在只是山寨的部分村民讲苗语,大多数人还是讲台江话,听起来虽然费力,但是可以勉强听懂。”
同时,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因为民族信仰和习惯问题,每次进村进寨走访,黄少娟都很注意方式方法,提前会进行调研和宣传,联合当地村干部或工作人员制定义诊和入户拜访方案。
图为2021年9月24日,黄少娟进村入户,为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及家属提供健康服务。
2021年9月,黄少娟和团队前往苗家深处——台江县方召镇巫梭村,为巫梭小学全体师生和当地乡、村医务人员及村干部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讲座。义诊之余,黄少娟从村干部处得知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伍老兵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义诊现场,于是她带了另外两名专家马上进行上门服务。
“情况很糟糕,老人已经卧床两个多月了,处于休克前期,需要马上送到医院。”这件事至今让黄少娟记忆犹新。当地村民自我防护意识和疾病知识都十分薄弱,“小病拖、大病扛、危重病听天由命”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年。这位老人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外出打工,老伴残疾,女儿外嫁不能做主。
于是,黄少娟马上找了村支书和村医,一起多次做嫁在寨子里的女儿的工作,但其女儿不同意黄少娟把父亲先行带走送医救治,表示要等两个兄弟回来商量后才能决定是否送医。无奈之下黄少娟只能又通过电话再三与老人的两个儿子详细解释病情及预后。最终,两个儿子还是连夜赶回,开摩托车走了一个半小时山路才把老人送到医院,一进入急诊老人家就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在黄少娟和其他几名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抢救了一个多小时后老人才转危为安。但由于马上到中秋节,住进病房才几天的老人强烈要求回家不住院,“没办法,我们只能给他塞了600块钱,让他自己买些补品”。
后来,老人还是因病去世了。原来他一定要求回家的原因是:按照当地习俗,人“没了”就不能进寨子,老人预感自己生命将息,是想留下最后一口气回到家里。
这件事让黄少娟认识到了每个人对待生命和疾病的不同态度,虽然体会着不能更好挽救生命的遗憾与无力感,但也选择了最大限度的尊重。
在台江,黄少娟还见识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治疗方式。其中一种叫“滚蛋”疗法,又称“履蛋”疗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基于中医中药熨烫疗法,又源于苗族,结合民族医药理论,在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上来回滚动新鲜熟鸡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对于诸如此类当地特色的看似有点“怪异”的诊疗方法,他们本着“尊重+开发”的原则,在同为帮扶专家的蒋开平院长的指导下,医院专门研发了15个苗药制剂,目前在试用。下一步,医院还将开设苗医苗药特色门诊,希望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同时,突出本地民族特色,发扬民族医疗文化。这也是整个帮扶团队的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到台江后,黄少娟和同事们就根据台江县老百姓的需求,制定了《县民族中医院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进村寨 健康惠万家”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走遍台江县域内的66个行政村,将高级别专家团队的健康服务、健康知识送到苗疆百姓家门口。
图为2021年10月22日,黄少娟到贵州省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为基层群众进行小儿窒息急救技术——海姆立克氏手法培训。
制定这个方案,黄少娟是有考虑的:一方面,可以送医送药进村寨,在服务村民的同时还能借此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调研到当地常见病和多发病数据。诞生这一想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初到台江县黄少娟发现这里没有当地疾病或主要死因等居民健康相关数据的统计报告,无法详细了解地区常见疾病发生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应的诊疗和健康宣教方案。
基于这种情况,黄少娟和团队经过一年多的统计和对23个村子的走访,初步总结出:台江并没有突出的地方病,但是基于百姓无辣不欢、无酸不欢、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和好酒成风的生活习俗,发现几大类常见病和多发病。
图为2022年5月24日,黄少娟到贵州省台江县秀眉广场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在现场指引台江县群众正确就诊。
首先,就是代谢性疾病和脑部疾病,因为当地百姓饮食重盐重油重辣,糖尿病、脂肪肝、甲亢、痛风、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等疾病十分常见;其次,由于当地好酒成风的习俗,慢性胃炎、肠炎以及酒精性肝病也属于多发;再者,就是因为当地湿热、湿冷的气候,风湿性关节炎在老年人中尤其突出且大都未得到系统有效治疗;最后,就是因为长期劳作导致的腰椎、颈椎问题等。
找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从开始帮扶那一刻起,黄少娟就一直在思索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哪怕我一直待在这里,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况且,我走了之后呢?”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组建和留下一支能急救、能科普的当地医疗队伍。
于是,从2021年9月开始,黄少娟就建立了急救技能培训专家工作室,由她本人负责,制定了全院急救技能提升计划,因材施教,对全院员工分层级、分阶段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历时3个月,黄少娟完成了12场院内培训,确保医护人员5项基础急救技能人人过关,有效提升了临床医护人员的综合急救能力。
同时,她还选拔出了一批佼佼者,成立了急救技能培训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开展常态化的培训工作,要求所有新入职及新晋升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她还定期开展院内医护人员模拟急救演练,增强医务人员的配合默契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在帮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切实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成功率。
图为2021年9月22日,黄少娟为台江县公安干警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等培训。
作为五星级志愿者,黄少娟的经验也有了用武之地。今年台江县民族中医院成立了急救技能宣传推广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经能够独立运行,也能够常态化开展面向公众的急救健康科普工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我们帮扶团队离开之后,能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本地医疗科普队伍。”黄少娟说。
“我会继续从死神手里抢人 ”
从事急诊急救工作已经有18个年头,黄少娟见证了太多由于缺乏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导致死亡或伤残的病例。
2006年,正困惑于怎么在民众中高效快速推广急救技能的黄少娟,被选拔为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号长。于是,她鼓足干劲儿,带领青年文明号小组成员(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护理组)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志愿服务,持续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技能培训,开创了佛山市中医院的先河。
而真正第一次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急救科普有意义的,是2007年10月的一天发生的事。黄少娟正在急诊科病房查房,一位患者女儿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说,“感谢您救了我妈妈一命”。原来是前一天晚上7点,在厨房洗碗的女儿突然听到客厅传出声音,冲出客厅看到患有心脏病的妈妈倒在地上,她惊慌后瞬间冷静下来,因为想起上个月刚学过的急救技能。打完急救电话,立刻按照所学要领将妈妈平放在地面持续进行心脏按压,一直坚持到急救医生赶来。由于女儿现场的果断和及时正确施救,争取到宝贵的“黄金四分钟”,妈妈被送到医院后很快醒过来。
黄少娟被感动了,认为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终有成效。那些最初的“为了出名和牟利”“费力费时没用”的质疑已经不再重要,黄少娟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让更多人学会救命技术很重要。
“一个医生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从死神手里抢回一个人,而学会了急救技能的群众可以自救,就能够在同一时间帮助医生从死神手里抢回很多人”。黄少娟说。
作为一名老急诊人,黄少娟希望社会各界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可以多多普及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傍身,不仅能够让人敢于伸手,更懂得如何伸手。这是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公益事业,她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够加入进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所以广大奋斗在基层健康守护道路上的同路人,我们都是构筑健康中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立足基层,做好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守护基层群众健康,让他们有“医”可靠。这样初心不改,久久为功,一定可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也能够实现医者的神圣职责。”
文:景啸尘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志鸣
校对:耿静
审核:叶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