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诵读第139天】
万章上9.3(1)
【原文】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chuàn/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bì。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译文】
万章问:“象每天把杀害舜作为事务,舜被拥立为天子后只是将他流放,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是封他为诸侯,有人说,是流放。”
万章说:“舜流放共工到幽州,发配驩兜到崇山,驱赶三苗到三危,诛杀鲧于羽山。惩处这四个罪犯而天下归服,这是惩办不仁者。象是个很不仁的人,然而却封到有庳。有庳的人民难道有罪吗?仁人难道是这样:对外人严加惩处,对弟弟则封赏国土?”
读完这段孟子与万章的对话,我深受触动。万章对舜封象一事提出质疑,认为舜对待不仁之人的标准不一致。然而,舜的做法蕴含着更为深刻的仁德。他深知象的不仁,但依然选择以封土的方式对待弟弟,这并非是不辨是非,而是超越了简单的惩处,以爱与包容去感化。在生活中,我们也常面临类似的抉择,是苛责他人的过错,还是用宽容去引导。舜的行为启示我们,真正的仁爱并非一味严苛,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